• 528阅读
  • 0回复

对“七事一贯制”的几点认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01
第5版()
专栏:

对“七事一贯制”的几点认识
林宗棠
“七事一贯制”是分工和综合的统一
设计制造一合或一套新机器,从开始设想到制造成功和安装使用,中间需要经过许多环节,比较重大的有:研究、试验、设计、制造、检验、安装和使用这七件大事。所谓“七事一贯制”就是主张以设计人员为主,把这七件事情贯连起来(不是全包下来),在技术上一竿子负责到底。
要搞好这七件事情,需要进行很多的工作,牵涉到许多的方面,因而需要适当的分工,这样才能增加工作效率和提高工作质量。不分工的一揽子办法是不经济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愈来愈细,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应当看到,如果分工分得过细过死,把七件事情机械地分割开来,变成各自孤立地、缺乏密切联系的七件事情,其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不但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反而增加扯皮现象,延缓工程进度;不但不会提高工作质量,反而会使理论脱离实际,降低工程质量。
分工和综合是一个对立的统一。既然有分工,就得有综合。分工分得愈细,愈是需要加强综合工作。
一个机器产品的制造成功,不仅是各方面分工制造部件的结果,而更主要的是各方面工作综合起来的结果。倘若只强调分工,而忽视了综合,就会犯片面性的错误,就不可能制造出好的机器来。分工只能解决局部性的问题,综合才能解决全局性的问题。综合指导下的分工,分工基础上的综合,这样才是正确的。
一个重大的新机器能不能搞得好、搞得快、搞得省,固然要看各方面分工的局部性的工作是不是做得好,但是,更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要看对全局性的工作,以及对组成这个全局的各方面和各阶段的工作是否安排得好。如果对全局和各阶段的安排有了重要的缺点和错误,即使某些局部性的工作做得再好,也是难免要吃败仗的。因此,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全局的工作上面,摆在那些对全局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上面,忘掉了这些,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是做不好工作的。
提倡“七事一贯制”,就是主张全面地研究和掌握制造一台或一套机器的完整过程的规律,根据主客观条件,全面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工作之间的关系,使各方面各阶段的工作有机地密切地贯连起来.并且抓住那些对全局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环节,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从这个阶段能动地跃进到下一阶段上去,从而制造出好的机器来。
由上可见,实行“七事一贯制”,并不反对合理的分工,只是反对那种只讲分工不讲综合,只见局部,不见全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观点和机械分工。
“七事一贯制”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什么是设计呢?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狭义的理解,认为设计就是在设计室里翻翻书本、找找资料、拉拉算尺、画画白图。研究和试验是科学研究部门的事,设计人员可以不管。图纸画出来了,设计工作也就完成了;图纸交给制造部门按图施工就是了。至于能不能造、好不好造、制造出来的机器好不好用、寿命长不长等等,都不是设计人员的事。设计的目的似乎只是把图纸和说明书搞出来,就满足了。
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认为设计是人们对一台或一套机器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反映。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一个正确的设计,当然也必须经历这样一个反复过程,才能完成。
具体讲来,要设计一个机器,首先必须懂得这个机器的内部性质、外部联系和发展规律,因此必须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它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它的使用要求、操作方法和制造可能。通过调查研究,把感觉材料变为理论概念,把前人经验变为自己东西,从而加以提高,提出一个设计方案。但是研究推断所得,何者为真,何者为假?新工艺新结构,何者为好,何者为坏?不经过实践是无法证明的。为了避免重大损失和失败,在正式制造之前,必须进行各种各样的试验,使各种矛盾尽可能早一些暴露,以便提高认识,改进设计,减少错误。研究、试验和设计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根据研究成果,提出设计方案,经过反复试验,最后确定设计。
设计文件出来了,还只不过是完成了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也就是从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第一个飞跃。这一次飞跃只能算是整个设计过程的一半。这个设计文件是否正确,还要拿到实践中考验。因此,在制造、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使用过程。设计人员必须负责到底,亲身参加到这个实践斗争中去,检验自己的设计,吸取工人群众的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和补充,使制造出来的机器真正达到又好又省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完成了设计工作的第二阶段和第二个飞跃。这一个飞跃比起前一个飞跃,意义更大,更加重要。到了这个时侯,设计工作才算真正完成了。
前面所说的七件分立的事情,也在这个认识论的基础上,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了,这就是七事的内在辩证关系。
我们赞成后面这一种广义的也是全面的理解,反对前一种狭义的也是片面的理解。因为假设我们把设计工作孤立地、机械地、片面地理解为只是在设计室里画画白图、既不参加前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的转变过程(由研究试验到设计),又不参加后一个由精神到物质的实践过程(由设计到制造安装使用),抛掉“物质——精神——物质”这个唯一正确的科学的认识论的公式,去头(物质)、去尾(物质),只取中段(精神),那就必然会使设计工作脱离社会实践的物质基础,使它“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这样一种“从精神到精神”的想当然的设计,怎能不犯唯心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呢?
我们主张设计人员必须亲身参加前后两个转变的实践过程,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把设计工作建立在一个牢固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这是设计工作革命化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亲身实践是贯彻“七事一贯制”的根本方法
理论知识很重要,实践经验更加重要。没有实践,也就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就没有正确的设计。没有正确的设计,也就不可能制造出好的机器来。设计工作是一步也不能离开实践的,正确的设计必须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怎样才能“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呢?这就要鼓励设计人员深入到四个现场,也就是深入到使用现场、试验现场、制造现场和安装现场参加实践和劳动,亲手掌握第一性资料,亲身感受和暴露事物的本质和矛盾,认识它们的客观规律,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变客观的东西为主观的东西,从而创造出一个正确的设计来。并且运用这种被认识了的规律,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制造出好的机器来。
“四个到现场”是设计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也是具体贯彻“七事一贯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七事一贯制”从研究开始。最好的一种研究方法,就是到这种机器的使用现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问那些最有实践经验和最熟悉实际情况的人,拜那个地方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做师傅,同时,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那种机器的结构和性能。假如你能参加使用现场的操作和检修劳动,使自己也成为亲手实践着的真正亲知者,那你的收获就更大。
经过调查研究,提出设计方案,这个设计方案还需要经过各种各样的试验才能定案。设计人员最好能够到试验现场参加劳动,亲手做模型,亲手做试验。这样做,设计人员感受最深,也能最有效地征求工人群众的意见。
设计文件出来以后,设计人员还要深入到制造现场和安装现场,参加劳动,进行现场服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安装好了以后,还要参加试运转,直到正常生产为止。
这样,设计工作从使用现场开始,经过试验现场、制造现场和安装现场,最后又回到使用现场来。这四个现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前两个现场解决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变问题,后两个现场解决了从精神到物质的转变问题。经过这样一个循环,机器造出来了,人们的认识也进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利用这种提高了的认识,再来重新设计制造另一台更新的机器产品。实践再实践,认识再认识,提高再提高,以至无穷无尽。这可能是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际、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的技术人员的一个较好的办法。高度的责任感是贯彻“七事一贯制”的精神基础
“七事一贯制”要求设计制造者对这台机器的质量从头到尾负责到底,既要好用,又要好造、好装、好修,还要一定的好看,这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最负责任的技术责任制。实行这种责任制,就会充分调动工人群众、技术人员,特别是设计人员的积极性,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要把这项工作做好,他们就会全心全意地来办这件事情。出了技术问题,没有什么皮好扯,一定要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问题。问题不解决,他们就会坐队不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样就可以把严格的责任制和高度的责任感更好地结合起来。这种责任感非常重要,假如没有这种高度的责任感,而只是强调严格的责任制,往往会使责任制流于形式,实际上达不到确保质量确保进度的目的。
有了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就不会把“分工负责”,变为“分家扯皮”;就不会把“相互促进”,变为“相互制约”;就不会“但求合法,不求合理”,也就不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了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在想问题做工作的时候,也就不会只从个人的或者本单位的局部利益出发,只求自己方便,不管别人困难。有了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在接受困难任务的时候,就不会先摆好一副打排球的架势,不管来什么球先推出去再说,并且推的愈快愈好,推的愈干净利索愈好。有了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对待产品质量,也就不会得过且过,出门不认账;也就不会只对标准负贵,只对图纸负责,而不管用户好不好用,好修不好修,长寿不长寿。总之,这种自觉的对社会主义建设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的责任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阶级性的具体表现,也是贯彻“七事一贯制”所必须首先具备的精神基础。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七事一贯制”是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用以处理技术工作的一种具体方法。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比较好的方法。但是,应当看到,不能把这种方法看成是绝对的,静止的,孤立的,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一步一步的深化,这种方法本身也会随着变化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它们的精砷实质只能是一个,这就是一定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定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