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阅读
  • 0回复

谈“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02
第6版()
专栏:

谈“稳”
劳黎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于办事踏实、严谨和沉着的同志,习惯上常常赞他一个“稳”字。干革命,肩负着人民的委托和期望,为了把事情办好,当然应该兢兢业业,注意稳当,而不应该鲁莽冒失。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怎样算作稳当,却也有不同的理解。就拿县委对农业生产的领导来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条件,有人说不稳。改革耕作方法,使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有人说不稳。用高产的良种代替低产的老种,也有人说不稳。说来说去,这些人所谓的“稳”,就是安于现状,不要革新。只能按陈年旧规办事,不能闯出新路。只能小手小脚,“小打小闹”,不能迈大步前进。无所作为,落后了,还自认为“稳当”。
正确的东西越过了限度就会变成错误。这样片面地消极地求“稳”,其实是怕担“风险”,不敢进行“化险为夷”的斗争。是图省事、怕费劲,不敢进行攻坚克难的战斗。这样的求“稳”,实足以使一个高尔基笔下那种“海燕”式的革命者,变成一个“穿钉鞋拄拐棍走路还怕摔跌”的庸人。
消极地求“稳”,实际是最不“稳”的。黑龙江双城县委的同志说,因循守旧,维持现状,不敢有计划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不积极试验和使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使有些大队地力减退,灾害增多,单产不高,总产不稳。请看,已经“总产不稳”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稳呢?
相反的,看准拿稳,敢闯敢干,倒是真正的稳。山东黄县下丁家大队这个大寨式的先进单位,十年不懈地开展了一场改天换地的斗争,其闯劲之大是惊人的,所碰到的风险也是不少的。但是,他们敢于“啃硬骨头”,敢于跌倒了爬起来再干,终于闯出了一条由穷变富、由低产变高产的道路,全部耕地已有百分之九十六建设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粮食平均亩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定在八百斤以上,使原来“山高地薄石头多,天地自带三分灾”的穷山村,变成了一个山青水秀、高产稳产的富山庄。请看,终于闯出一个稳产高产的局面来了,岂不是这样才能算作是真正的稳吗?
这里有两条界限应当划清楚。一条是,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求进取的精神状态,可以以“稳”为名,而实际上是不稳。另一条是,心怀壮志、奋发有为、敢闯敢干的精神状态,某些人认为这是不稳,而实际上是真正的稳。
我们所需要的,是在任何大风大浪中,站稳立场,坚定不移;在任何困难的工作中,稳扎稳打,锐意前进。这是革命热情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稳;是善于分析情况、掌握政策、总结经验,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统一起来的稳;也是敢于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胆大心细,在斗争中开创新局面的稳。有人说,我们如果不是求革命闯将的稳,而是“稳”得革命精神有点不振了,革命干劲有点消退了,那首先就会“睡不稳”的。这虽然只是一句风趣话,然而,却也是值得想一想的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