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坚持勤俭办企业的道路——记重庆南岸皮革厂进一步发扬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2-01
第2版()
专栏:

坚持勤俭办企业的道路
——记重庆南岸皮革厂进一步发扬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色
长江之滨,涂山脚下,有一座以坚持勤俭办企业闻名全国的大庆式企业——重庆南岸皮革厂。
十多年来,这个厂在党的领导下,由一群解放时的失业制鞋工人组成的小小生产合作社,逐步发展成一个年产二十万双皮鞋的地方国营工厂;由工人进厂时自带的几把锥子、鎯头等简单工具,发展到拥有上百台高效率的机器设备;由靠国家贷款或国营企业预付订金来维持生产,发展到年年给国家上缴数十万元的利润……。
但是,当你走进这家工厂以后,就会发现厂部办公室仍然是以前买来经过整修的旧民房,室内还是办社初期那几张旧木桌凳,厂里的二十多名干部人人手上还是结着厚厚的老茧,车间里继续摆着合作社时期一直沿用下来的用来盛边角碎皮的“节约筛”……。南岸皮革厂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克勤克俭的传统作风,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色,不但始终保持下来,而且得到了进一步发扬。
不丢“矮板凳”
这个厂的干部有句口头语:“我们是坐矮板凳出身的。”
制鞋工人都是坐在矮板凳上生产。干部们不忘矮板凳,就是不忘本,不忘阶级、不忘广大的阶级弟兄。
过去,他们在矮板凳上,和工人们一道度过了艰辛的岁月。现在,他们有的当了书记、厂长,但仍然是半天工作,半天参加生产劳动。十多年来,干部们一直没有丢掉这条把他们和工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矮板凳。在实行“三定一顶”劳动制度的最近十五个月中,厂里的二十四名干部,就亲手做出了二千零三十六双皮鞋,八千五百零七双皮“草鞋”。他们不仅没有忘掉自己的制鞋手艺,而且三分之一的人的手艺达到了先进工人的生产水平。
建社初期,为了创造生产条件,干部们曾带头挖地基、担泥巴、搬木料,和工人们一起修建厂房。如今,一切条件都和以前大不相同了,但干部们仍然是手拿锄头、肩扛扁担,带领大家修宿舍,修球场,在山坡上垦荒种菜,自己动手改善生活。为了节约生产费用,干部们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十几里以外的地方去运回原料。
创业时期,为了克服生产方面的困难,干部们处处带头,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搞好生产。现在,生产发展了,干部们跟过去一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们给自己规定了一条原则:凡是有利的事,一定是先工人,后干部,再领导。干部家属原来住在厂外的,现在仍然住在厂外。厂里虽然修建了一些宿舍,都首先分配给工人住。现任党总支书记胡建华,当干部已经快十年了,仍跟单身工人一起住集体宿舍,亲密无间。
尽管工厂发展了,但干部们却总是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从来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书记、厂长的办公室里,至今仍然是那几张旧桌子,硬板凳。干部出差,所花的交通费和住宿费,能够节省的总是尽量节省。有一次,厂长王树培出差到上海购买一批做皮鞋用的材料,在上海住了五个夜晚,都是在可以住宿的浴室里过的。这是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本色。这样的干部,是社会主义企业里最宝贵的财富。工人们都说:这样的干部我们信得过。
牢记“传家宝”
南岸皮革厂的工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开创这个企业的老工人。家业兴旺了,生产发展了,可是,老皮匠们艰苦创业、克勤克俭的革命精神,一直递传下来。
一九五四年,划料老工人廖树全,把平时划料剩下的边角皮子和别人剪撒在地上的小块皮子,一块块地拣起来,盛在一个竹筛内,随时镶配选用,节约整皮。这种珍惜国家资财的主人翁思想,很快在工人中引起了连锁反应,不久,每个划料工人身边,都出现了这样的竹筛。从此,地上的皮边胶角,不论是大是小,好的坏的,都看不见了。工人们把这种竹筛叫做“节约筛”。一九五九年,重庆市有关领导部门在这个厂开现场会,有的人认为“节约筛”摆在车间里不好看,主张把它收拾起来。但是,老工人们不同意,他们说:“勤俭节约是我们办厂的根本,取消‘节约筛’就是忘本。”就这样,勤俭节约的风气,便连同“节约筛”一起,年复一年地保持了下来。仅据近三年的统计,工人们用“节约筛”里的边角碎皮,就做出了一万四千五百多双皮便鞋、皮“草鞋”和四万四千三百多件皮杂件,为国家增加了四万四千多元收入。
在“节约筛”的启示下,划料工李绍云又把原来用铅芯划料改为用铁笔划料,为的是一丝一毫地节约皮子;老工人余良兴在污水沟中捞废钉子,数年如一日。工人们就是从这些小处着手,开展了“八个一”的节约活动,千方百计地节约一分面革、一钱底皮、一寸线、一颗钉、一厘钱、一分钟、一度电和一滴胶水。
这仅仅是一分皮、一寸线吗?不,这正是老皮匠们十多年来一直不变的革命精神。而今,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在这个工厂已经形成风尚。
喜有后来人
生产发展了,一批批年轻人进入了工厂。南岸皮革厂的老工人怀着革命的深情,关注着年轻一代的成长。党支部选派了全厂最优秀的老师傅,作青年工人的带路人。老师傅把自己精湛的手艺传给了他们,同时也把工人阶级的优良品质传给了他们。
这个厂有这样一个传统,新工人进厂的第一天,领导就把厂里克勤克俭、白手起家的创业史,当作一堂深刻的阶级教育课,向新工人进行教育,让他们自觉地当好革命接班人,把革命的重担挑起来。
三年前,这里就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姑娘名叫李发琼,原来很想当一个纺织工人,拴上雪白的围腰在纺织机旁,织出各种颜色的布。但是,她走出技工学校以后,偏偏被分配到皮革厂。她失望了,心想:做脚上穿的东西有啥出息。
一双鞋帮在师傅手里,可以做得那么对称、匀净、光洁,但是,李发琼有时却做得不好,一些皮子被糟踏了。老师傅、共产党员吴燧和教导李发琼说:“只要我们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什么鞋做不好?做鞋是革命的分工,我们制鞋工人要有革命的抱负,把每张皮子都做成优质皮鞋。”有的工人说:“哪一寸牛皮上,不是滴着劳动人民的汗水,我们怎么能够随便出次品呢!”“我们是为人民做皮鞋,每一寸皮、每一根线,都没有权利浪费。”
李发琼在领导和老工人的帮助下,逐渐懂得做鞋也是干革命的道理。现在,她已经成了优秀的鞋匠,两年多来再也没有出过一双废品,当有人问她在哪里工作时,她就自豪地回答:“在南岸皮革厂做皮鞋!”
青年划料工罗栋梁,三年前划料时也是大手大脚,别人问他为什么不仔细算算再划。他反问:“这么大个工厂,仓库里皮子堆得象小山,这一星半点顶啥用?”以后,他看见师傅曹子祥常常为摸索最经济的划料方法,废寝忘食地动脑筋。师傅说:“要建设社会主义,就要斤斤计较,在一分钱的距离上闹革命。”罗栋梁听了师傅的话,感到不安了,他决心以师傅作榜样,把节约每一分皮和建设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去年,他们师徒从一分皮上闹革命,每人节约了一百多平方米的面革,相当于一千一百多双男式皮鞋的用料,成了全厂著名的“一对红”。
在南岸皮革厂,象这样的“一对红”,每个车间、每个小组都有。
做鞋为革命
两年前,南岸皮革厂进行了一次不寻常的政治学习测验,题目是:你为什么做皮鞋?
工人们的答案是:为革命。
为革命做皮鞋!这个光辉的思想,在工厂里,在车间里,在每一条矮板凳上,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力量。
为革命做皮鞋,作革命的皮匠,这是南革人胸中的一把量尺。十几年来,他们用这把量尺,弄清是非,明确方向,踏踏实实地不断前进。
当工厂由小变大、由穷变富、由合作社变成国营工厂的时候,有的人觉得生产发展了,国营工厂应该象个国营工厂的样子,想同别人比气派、比排场。但是,老皮匠出身的工厂领导者却提出了另一个比的标准,就是:比对国家的贡献,比为人民服务,比勤俭办企业的思想。
有个时候,有人主张把低质皮鞋磨光擦亮,多上点鞋油,充优质皮鞋出售。这件事引起了工人们的强烈反对,他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我们生产皮鞋究竟是为赚钱?还是为人民?”
“作革命的皮匠,就要老老实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他们的回答。
南革工人这样想,也这样做。
在工厂,在农村,在车站,在码头,他们背着画报,拿着铅笔,为广大的工农兄弟量尺码、画脚型,为他们做出最适脚的皮鞋。近两年来,光是为工农群众设计的皮鞋样式和规格,就有一千八百多种。
永远向前进
在这个工厂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老工人在旧社会饱受过失业的痛苦。解放前夕,百分之九十的人没有鞋穿;百分之八十七的人只有一身衣服;百分之八十三的人不认识字;百分之九十的人娶不起老婆……。在那黑暗的旧社会,他们给达官贵人们做出了成千成万双皮鞋,而所得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贫困和苦难。解放后,他们翻了身,做了国家的主人。他们对党、对毛主席怀着格外深厚的感情。职工们说:“没有党,没有毛主席,就没有南岸皮革厂。”
十多年来,职工们一直把毛主席的每一句话当作自己行动的指针。
现在,工厂里到处贴着毛主席的语录。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成了职工们自觉的革命要求。全厂四百零一名职工,每人身边都有毛主席著作,每天早上,职工们都自动提前上班,抽出半小时来学习毛主席著作,检查思想、工作,寻找不断革命的方向。
(附图片)
新华社驻重庆记者
南岸皮革厂厂长王树培(右二)在劳动中和工人研究节约底革的划料方法。
式样组职工在重庆市郊莲花大队为社员划脚型,设计新皮鞋式样。
 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