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为“清官”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3-16
第5版()
专栏:

为“清官”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 李庆
提要:方史同志抹杀“清官”的本质,把“清官”当作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是完全荒谬的。他竭力为“清官”争历史地位,实际上是为封建地主阶级争历史地位。
方史同志的《对(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质疑》(载
《人民日报》今年二月三日)是一篇为《海瑞罢官》作辩护并为海瑞和历史上的“清官”争地位的文章。这里想着重就“清官”问题提一些意见,和方史同志商榷。
方史同志一开头就提出:如果认为“清官”和贪官是“一号货色”,那就没有“什么必要研究历史”了。他引用了姚文元同志的这段话:‘从根本上说,不论‘清官’、‘好官’多么‘清’,多么‘好’,他们毕竟只能是地主阶级对农民实行专政的‘清官’、‘好官’,而不可能相反”。但是,方史同志恰恰忽略了“从根本上说”这五个重要的字。“根本”是什么?就是阶级本质。难道说,从阶级本质来看,“清官”和贪官不是“一号货色”吗?这是一条绝不能否定的阶级界限。
有些人大叫大嚷,以“一分为二”为借口,大肆颂扬“清官”。据说,“清官”虽然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但是他们是“站在人民的一边”的。方史同志实际上认为,海瑞就是这样的“清官”。这完全是没有阶级观点的梦呓。在封建社会,怎么可能有既对皇帝、地主阶级忠,又对人民“好”的“合二而一”的官老爷呢?方史同志一方面也承认“抹杀‘清官’的阶级本质……显然是严重的原则的错误”,一方面却又不愿意承认从根本上说,“清官”和贪官是“一号货色”,这是多么自相矛盾呵!
一些吹捧“清官”的人,总是叫嚷“清官”是受人民欢迎的。方史同志也说,海瑞“受到人民热爱”。他们的根据,不外是:“史有记载”。殊不知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反动统治,麻痹人民,总是不惜笔墨地渲染“清官”的“德政”。编撰史料的人总是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来编撰史料的。毛主席教导我们,对于任何东西都用鼻子嗅一嗅,鉴别其好坏,然后才决定欢迎它,或者抵制它。因此,我们引用史料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去分析,去伪存真,去芜存精,绝不可人云亦云,死搬硬套。在《海瑞罢官》里,吴晗同志拼凑了一些封建文人写的史料,加以发挥,把海瑞描绘成“人们的救星”。方史同志也在这里随声附和,肯定人民“热爱”海瑞。我们不禁要问,方史同志究竟是站在什么阶级的立场上来看待史料的?
方史同志不去研究“清官”的阶级本质,一味吹捧“清官”的积极作用,宣称如果历史上只有贪官污吏,农民起义,那末生产就不能发展了,历史就不能发展了。言下之意,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幸亏有了“清官”,“清官”竟然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也是荒谬透顶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①“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②还教导我们,在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是创造财富和创造文化的基本的阶级”③。毛主席的这些教导,是我们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原理。但是在方史同志的笔下,“清官”却变成了“生产发展”“历史推进”的动力!这种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多么格格不入!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研究呢?
有些人打着“历史主义”的招牌,反对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历史。人家揭露帝王将相的反动本质,重新评价他们的历史作用,他们就激烈反对,说是这样研究历史就“不真实”了,“非历史主义”了。方史同志也是这样,人家揭露海瑞和历史上“清官”的阶级本质,他就专横地宣布“没有什么必要研究历史了”。
毛主席教导我们:“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④我们研究历史就是要研究和总结几千年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就是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把被封建史家、资产阶级史家搞得混混沌沌的历史彻底澄清。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历史上一贯颂扬备至的帝王将相重行评价,就是要坚决揭穿套在一些地主头上的“清官”面纱,暴露其真相。
“清官”骗人民已经骗了不少年,现在该是彻底结束“清官”骗局的时候了!请问方史同志,研究这几千年的阶级斗争史不用阶级斗争观点去分析能行吗?我们无产阶级不去把被地主阶级严重歪曲了的历史重新评价能行吗?如果不行,难道继续站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立场上,颂扬“清官”,让“清官”来欺骗人民,甚至象吴晗同志那样宣扬阶级调和,才是有“必要研究历史”?这样的“历史”将是谁的历史呢?这样的历史,我们坚决不要!历史上统治阶级制造的“清官”一定要否定!海瑞的阶级本质一定要揭露!《海瑞罢官》一定要批判!
因此,我们认为,方史同志竭力为“清官”争历史地位,实际上是为封建地主阶级争历史地位。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三一页。
②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六一九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一四九一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