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他们胸中有五亿农民——阜新农业机械厂全心全意为农业生产服务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6-22
第3版()
专栏:

他们胸中有五亿农民
——阜新农业机械厂全心全意为农业生产服务记事
编者按:阜新农业机械厂是全国大庆式企业之一,是农业机械行业的一个先进单位。这个先进单位是在阶级斗争的风浪里成长起来的,是在不断地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阜新农机厂开始由生产煤矿加工产品转为生产农业机械的时候,遇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重重阻挠和抵制。工厂的招牌变了,但是人们的思想没有变。事实教育了人们:“不彻底批判资产阶级经营思想,就不能在职工中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不能做到真心为农民服务。”后来,他们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横扫前进道路上的旧思想,旧习惯,才为企业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阜新农机厂的先进事迹,再一次生动地说明了我们在一切工作中,都必须重视思想的作用,都必须用毛泽东思想挂帅。要使一个工厂企业纳入社会主义的轨道,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首先就要把人们的思想纳入毛泽东思想的轨道。
阜新农机厂的同志在学习了《为人民服务》等文章以后,对改造思想的重要性有了比较深切的体会。他们说得好:“没有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就不会有为农民喜欢的产品。”“要是没有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心意,有了技术也难为农民兄弟做出多少好事来。”事实正是这样,当毛泽东思想一旦武装了他们的头脑,他们就由过去不想沾“农”字的边,变成了喜欢和“农”字摆在一起,他们就敢想敢干,敢闯敢创,办法越来越多,工作越做越活,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大显身手,作出了出色的成绩。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有一家只有二百多人的小工厂。这家工厂的职工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一心为农民、一切为农业”,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实践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赢得了农民的高度赞誉。这家工厂就是阜新农业机械厂。
“为人民服务,首先要为五亿农民兄弟服务”,阜新农机厂职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急农业生产之急,按农民需要办事,几年来发展了二百多个农机农具新品种,制造了二万四千多件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农具,以及五千多万件小农具,二十多万件农机配件,同时还修理了各种农具五千多台。无论是制造、修理,还是销售农具,他们都尽力作到产品对路、应时、质好、价廉,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生产成本年年大幅度降低。因为他们为农业服务得好,社员们亲切地把他们称作是自己的“兵工厂”、“好后勤”。
阜新农业机械厂全心全意为农业服务的思想是怎样树立起来的呢?
要为人民服务,不能为利润服务
阜新县是个风沙干旱地区,地多人少,耕作粗放,历来产量极不稳定。中共阜新县委认为,要改变阜新农业生产落后面貌,除了靠全县农民的努力以外,还需要工业支援。因此,一九六○年县委作出了决定,要把阜新机械厂立即转为生产农具的工厂。
阜新农机厂过去主要是为阜新煤矿加工产品,盈利很多,他们自称是阜新县的一棵“摇钱树”。现在,工厂面临着大转变,就给人们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多数人拥护县委的决定,认为工人阶级应该做支援农业的开路先锋。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样一来,工厂赚不到钱,没有“油水”了。有的人甚至公开发牢骚,说这是“聪明人办傻事”!
但是,在阜新县委领导下,工厂党支部经过一番动员说服,并且为了表示为农业服务的决心,在工厂大门口的招牌上加上了“农业”两个字,把机械厂改为农业机械厂。
招牌变了,追求利润的思想不变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工厂转为农机厂不久,有些人认为生产一些大东西有利可图,他们不管农村能用不能用,第一批活就安排生产了一些粉碎机、地瓜切片机等型号大、产值大、利润也大的农业机械。产品生产出来了,可是并不适合当地农村需要,大部分产品销不出去;已经卖到农村的,有一部分也成了废物。
第一笔生意蚀了本,有人又摇头了。他们说:“造农具是死胡同,照这样干下去,连饭碗也打掉了!”有人还拿来矿山的加工清单,宣传说:“谁有活就给谁干,谁有利就给谁干”,希望工厂走回头路。
思想上的这个大反复,使工厂党支部清醒了头脑。他们认识到,不彻底批判资产阶级经营思想,就不能在职工中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不能做到真心为农民服务。
工厂领导拿出主要力量首先进行了思想工作。他们组织老工人回忆对比,向职工进行阶级教育和形势教育。特别是系统地组织职工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工农关系、中国工业化道路等问题的语录。全厂职工边学边议,向只想赚钱的错误思想展开了坚决的斗争。通过这场争论,大家明确认识到,工业支援农业是巩固工农联盟、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大问题,是工人阶级的最光荣的职责。许多职工指出,“只想赚钱,不为农民服务,这是剥削阶级思想。”“我们是工人阶级,决不能当‘摇钱树’。”
工厂决定把农民不要的产品收回来,总结经验教训,并用事实进一步教育群众。厂长带领的一个小组奔向离厂一百多里的旧庙公社他木营子大队。这个大队刚买回一台农机厂生产的五一○型粉碎机。社员们忙碌了好几天,把锅驼机烧足了汽,一挂上粉碎机的皮带轮,哧——地一声,汽就用完了,粉碎机一动也不动。厂里来的人到现场一看就明白了:粉碎机型号太大,锅驼机带不动。队干部对工厂来的人说:“花了七百多元,买来一堆铁,不能烧不能吃!”有人解释说:“这台粉碎机效率高,一天能磨五千斤面。”社员说:“咱小庙请不起这大神。”
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以后,面对着农民的这些批评,使下来的人深深认识到,没有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就不会有为农民喜欢的产品。他们回到工厂,把访问中见到的情况转告给全厂职工,全厂为之震动。坚持追求利润的人,也彻底检查了自己的错误思想。职工立即动手,改革了粉碎机的结构,重量由三百多斤降到一百多斤,动力从十四马力降到六马力半,成本降到八十元,而且还能用来漏粉,做豆腐。产品改好了,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当年生产的二百五十台粉碎机全部销售一空。
不是“没出息”,是有大出息
阜新农机厂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过程,是一场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过程。反对追求利润的错误思想,是这场斗争的一个回合。这场斗争的另一个回合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是不是“没出息”,是不是“屈才”。
工厂转为农机厂以后,许多人都认为能够为大多数农民兄弟服务是自己最大的光荣。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生产、修理小农具是大才小用,没出息。
为农业服务究竟有没有出息,要不要技术?党支部引导群众进行了又一场自我革命。支部书记说:“县委要求我们为农业服务,这是一副很重的担子,我看根本不是‘屈才’,而是缺才。我们吃农民种的粮食,农民用我们的机器,工人和农民的命运是永远联在一起的,你们说这任务重要不重要!”
人们正在嚷嚷着造农具是“屈才”,偏偏在这个时候有好几个公社批评他们生产的铁轮车开焊。厂领导抓住这个机会,派出了技术工人下乡,让他们亲自看看他们为农民生产了什么。这次下乡使不少人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钳工孙凤岐在未下乡前怎么也不相信铁轮车会开焊。到了大固本公社扁担营子大队以后,他发现四台铁轮车确确实实开了焊。孙凤岐心中暗暗吃惊,真没料到农机活这么费劲,便连夜帮助检修。这次检查回来,不少人感到过去支部书记的话十分亲切。孙凤岐成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义务宣传员;检修工立刻把检查手锤由两磅的换成八磅大锤。
这时候,全国上下都展开了学习雷锋同志的活动。工厂党支部首先抓住雷锋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这一本质,把《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的单行本发给工人,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这次学习起了大作用,许多人深深地体会到,要是没有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心意,有了技术也难为农民兄弟做出多少好事来。
把生产农业机具看作是革命,再也没有人觉得是“没出息”,而认识到是大有出息了。他们打破行业界限的束缚,工厂自己设立零件销售门市部,自产自销的农机具达百分之八十,而且实行保用、保修、保退制度,减少流转环节,减少农民负担。他们在六个地区设立了新农具试验推广基点,派专人为生产队培训亦工亦农的农机维修人员,指导农民使用新农具。
为了帮助农民修理农具,工厂抽调三十名技术工人,在厂内开设了修理门市部。修理门市部的工人对于农民送来的农机具,不分本厂产品外厂产品,不分本县外县,不分节日平日,随来随修,急活不过夜。为了方便农民来买农具、修农具,工厂还准备了房子、锅灶、牲口槽,做到来人有住处,来马有槽头。由于他们产品优良,买卖公平,服务周到,远在彰武、义县、北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库伦旗、奈曼旗的农民,也赶来买农具和修农具。
工厂还派出工人下乡巡回检修,服务上门。下乡的修理队不分春夏秋冬,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去。工人们在乡下和社员一样起早贪黑,修农具,种庄稼。晚上住在饲养室,自己喂牲口,从不麻烦群众。他本扎兰公社平南地生产队有部铲趟机坏得很厉害,准备当废铁卖。修理队进村一看,劝他们不要卖,动脑筋帮助修好了。社员高兴地称他们是“农具大夫”。修理队也是调查队、宣传队。他们把先进技术带到农村去,又把农民的需要和意见及时带回工厂来。因此,农民称他们是“及时雨”,工人说他们是工厂的“好耳目”。
人们的思想变了,各方面的情况为之一新。当初有人认为制造农具、修理农具没有出息,学不到技术,因而不想沾“农”字的边。现在,他们从农民兄弟的热情爱戴中,觉得为农业服务光荣,处处、时时喜欢把自己和“农”字挨在一起。不少工人已变成又会做工又会种地的多面手。他们下乡会赶车,是饲养员,下田种地也是顶呱呱的庄稼人;他们在厂里能造能修。有些工人在农村被评为“五好社员”,在工厂是“五好职工”。
出路在哪里?向农民请教
职工的思想问题解决了,一心要为农业多做些事情。可是,拿什么东西来为农业生产服务呢?农村迫切需要效率高、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的新农具,而工厂当时生产的产品品种既少、价格也高。显然,这样是不能满足农民需要的。
工厂能不能拿出适合农民需要的产品呢?怎样才能继续前进呢?县委的负责同志对他们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是有的,那就是深入农村,向农民请教。
于是,工厂又组织大批人员下乡了。下乡之前,工厂首先组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调查研究的著作,制订了调查研究的方案。领导上要求下乡的职工要做到同农民同劳动同生活,并且从中调查农村的需要,扩大生产品种。大批工人到了农村,一边参加劳动,一边调查研究,看得多,听得广,想得也深。他们有了工业生产的实践,在农业劳动实践中又懂得了农业生产知识,终于为如何发展农机产品找到了方向和办法。
比如铧子,是一种使用了几百年的小农具,工厂生产的这种小农具已有九种规格,原来认为这样就差不多了。可是下乡的工人一经向农民请教,就发现仍然不能完全适应农村需要。老河土公社的老农说:“这里的黄粘土、石头多,你们的铧子发脆,不合这里的土性。”苍土公社的一位农民说:“我们这里黑土地多,你们的铧子不光滑,尽带土,牲口拉着费劲。”他们一面访问老农,一面带着铧子到地里去试用,从实践中体会到沙丘、粘土、深耕、浅作、各种地区、各种庄稼都有特殊的需要,进一步认识到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农业机械需要多品种的道理,顿时觉得找到了一条发展品种的途径。思想认识切合实际了,铧子品种迅速增加,大小、宽窄、薄厚不同,以及桃形、雁尾形、活铧尖等等不同品种的铧子都生产出来了。铧子品种多了,远近生产队都主动来购买,销路很广。
到农村去一次,参加一次劳动,就增添一分阶级情谊,工人们敢想敢干的创造精神,也在不断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扬。
一九六四年,阜新县农民创造了治山治水、植树造林的“三沟”经验,工厂职工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马上派人到“三沟”调查,决心为“三沟”出力。他们请来了治山能手、阜新市农业劳动模范包清福共同研究;请县里拖拉机站共同协作。这样集思广益,苦心钻研,只花了四十天时间,就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机引山地开沟犁。这种开沟犁用东方红五十四型拖拉机牵引,每天做的活相当于六百八十个劳动力的工作量。去年秋天,阜新县用开沟犁撩壕一千二百八十多万米,比人工治坡节省五十八万个劳动日。社员们称赞说:“共产党说治山,工人就制造治山机器,几宿工夫,山就变了样。”农民要植树造林,他们就造挖坑钻,植树苗器;农民要抗旱,他们就生产各式各样的灌溉农机具;农民刨地瓜很费力,又容易碰伤地瓜表皮,他们就创造了碰伤率只有百分之二、效率比人工提高几十倍的地瓜犁。真是要什么有什么,有时比农民想的都周到。
农机厂职工胸中有了农民,同农民建立了亲密的联系,生产中就能千方百计地为农民打算。他们不仅从农具品种上努力满足农业的需要,而且采取各种措施来为农民生产价钱便宜的农具。一些主要农机具的生产成本逐年都有下降,为农民节省了许多资金。有的农民感动地说:“农机厂真是咱们的‘铁算盘’。”
本报记者(附图片)
阜新农业机械厂职工根据本地特点,试制出一种机引山地开沟犁。
陈熙芳摄(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