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在作战中的文艺活动——为兵服务的点滴体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7-26
第4版()
专栏:

  在作战中的文艺活动
——为兵服务的点滴体验
冒怀昆
一九四八年的夏天,在华东从睢杞到开封广大的豫东平原上,展开着五六十万兵马,约两个多月的激烈血战。这便是有名的豫东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我们野政文工二团被派到一纵去工作,那时,团部派我们六个男同志三个女同志和纵政文工团五个男同志,组成了一个工作组,到三师工作。
三师担任的是运动防御,每天行军四五十里,到达宿营地,就要筑工事投入战斗。战士们平均每天只有四五小时休息,其中七团二营的战士竟连续七天七夜没有好好睡觉。我们十四个人跟部队一样,边走边打,坚持着每天四五十里的行军和仅有四五小时的睡眠去工作。其中有十几岁的小女同志孙玲、赵启英,有忍着胃痛的吴志成,有生着肺病的龚平,可是这些都没有使我们在战士面前示弱。
  我们怎样演唱
战士们白天要挖工事,进行阻击敌人的战斗,天黑又要转移阵地继续运动,所剩下来的时间需要睡觉,因此,我们的活动时间是在集合行军以前,到驻地进房以前,行军中途大休息时,或机动部队待命时。
战斗动员阶段,要进行战术思想教育,我们结合军事干部写了一个打五军的歌。傍晚教导员讲话说:“……同志们,打五军倒底怎样打法呢,我现在不讲了,让文工团同志来教个歌吧!”我们就教了:
…………………
钓大鱼,玩笼灯,(运来运去,使敌精疲力尽,我们完全操主动的意思。)
先剥皮,后抽筋,(先吃弱的,再吃其主力。)
分段吃,一口吞,(一部分一部分歼灭,或包围全歼。)
打法多得很,决心不变更,
要坚决彻底歼灭匪五军!
边教边解释,歌子学会思想也打通了。
有一次,我们到三连去,预备在战士们吃过晚饭行动以前来一次小晚会,可是他们接到上级命令,三十多里路急行军至某地,我们只好跟着走。女同志几乎是走三步跑两步,这样一气到了指定地点。干部们去开会接受任务,我们趁着战士们坐在场上,就出来表演了十个歌,其中有:“打五军”,“打地堡”,“舍不得下本赚不了钱”,“两个部队不相同”,“五军罪刑”等等。在每个歌与歌之间,用鼓动口号把它连结成一个整的组曲,使战士听了更清楚,情绪也连贯起来。我们又用钢盔、铜盆当锣鼓,用洋锹当钗,筷子敲着饭碗当间板,配上两把胡琴,一把提琴,小孙小赵就用两根高粱杆包扎上彩绸铃铛,一面打起花棍,一面唱起新编的小调。两个男同志说快板,内容正是表扬他们营里战地群众纪律的故事,被提到的人就在观众群中。又演一个杂耍:“邱清泉补缸”(匪五军军长),配合当时任务暴露五军弱点,鼓舞士气。节目约一小时演完,紧接着指挥员宣布任务,战士们精神百倍开上火线,临行高呼:“我们要打个胜仗来回答文工团同志!”
有的时候行军到半夜里大休息,我们在月光下把衣服前后反过来一穿,绑腿往下一扎,包一条手巾在头上,就装起大娘;一个男同志把做好的棉花胡子一戴当老头,演起群众慰问。军装上扎一根彩绸就舞起花鼓灯,表扬昨天战斗中(或白天战斗中)具体的英勇故事和英雄人物。有的时候唱词忘了,战士会自动递一个手电筒来,给我们照着纸条子。有时候花棍打断了,我们继续舞着,战士们会替我们找一根高粱杆,再扎起来。我们打破了演员与观众间的隔阂。战士们反映说:“明天看我打个漂亮仗,也上上戏!”
有的时候是在行军中,我们把指导员要讲的话编成莲花落,这是一纵战士都会唱的号子,我们领一句战士和一句,把要讲的话通过活泼的形式传给了战士。
我们不但自己演,有时也找战士文化教员参加节目。他们反映说:“文工团搞的这一套一点也不难,以后咱们自己也能搞。”
又有的时候遇见几付担架息在树下,我们就迅速把担架立功条例及注意事项编成小调,打起花棍,又把“军队老百姓”的歌改成“担架队主力军”教给他们。
有一次我们到二营去演出,二营已上去了,我们就召集了当地三十多个老百姓唱歌,演出“向群众慰问道别”。
  我们怎样创作
我们除了几个基本节目外,主要靠每天创作反映当前现实的新节目,到营或连去随时随地取材演出。搜集材料有两个时间:一是行军中,一是午饭以后战士休息的时间。搜集材料第一步先到营或连部去了解一般情况,编一个一般性的表扬节目。第二步根据营或连部的意见深入班里,了解具体材料,编一个单独表扬的节目。有时也和记者合作,互供材料。搜集材料首先通过营连干部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了解全面,知道什么是值得在全营或连表扬的,什么是值得在这个阶段特别强调的。这样指导员觉得我们的工作对他有帮助,战士觉得上戏光荣,谁都不会怪我们侵犯了他半小时的睡眠时间去谈话。
材料搜集后,确定用什么形式,写梗概,分段,决定表演者,由表演者自己去写自己的一部分,然后大家对一遍,稍事修改,交营连部审查后就排。吃了晚饭抓到时间就演出。这样大胆放手让每个同志创作,使编导演合一,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提高了大家的能力。小赵说:“过去我认为创作是我日后高远的理想,没想到不知不觉中我竟写了这么多快板小调”。从来没有谱过曲的葛培武也谱起曲来了。
  我们怎样摸索改进
战斗的情况每天是新的,谁也没有经验,只有靠集体力量,每天工作以后行军到驻地时,利用吃早饭的时间(因为那时总是天刚亮),检查昨天工作,研究今天如何改进。这种小结会议,对我们工作改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工作通过了民主讨论研究总结,发挥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说;并摸着了提高的方向,一遇到新问题,能自己处理。
例如即地取材在表现方法上的改进吧:最初是单纯的快板又长又单调,又后改成有男有女,有舞有唱,采用了打花鼓、探亲、花鼓灯、花棍、活报,……各种形式。以后又知道了用最特出的形式表现最特出的人物事迹,一般的形式表现一般的。后来又经过研究,把所有的节目连成一个大秧歌,更热闹些。
  我们学习战斗化作风的几点经验
十三天四百里行军战斗中,我们共组织了十一个晚会,两次队前演唱。教唱四次,写报稿两篇,创作杂耍十一个,快板十一段,谱曲三个,写歌词五个。以后情况变化,我们被调到一师去,在一师有的工作组已经真正到了火线战壕。
根据我们的经验,要真正做到为兵服务,必须适应战争环境。要做到战斗化作风,则有下列几点:
(1)撕破脸皮,打破顾虑。
(2)就地取材,快编快演。
(3)结合任务,帮助工作。
(4)主动出击,有空就钻。
(5)组织精干,结合群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