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阅读
  • 0回复

在毛主席光辉著作的指引下不断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6-01
第5版()
专栏:

锡兰进步业余作家庞尼亚畅谈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体会
在毛主席光辉著作的指引下不断前进
学习毛主席著作并运用于实践,深入工农群众,立场、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找到了正确的创作方向
新华社科伦坡三十一日电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八周年之际,锡兰进步业余作家庞尼亚向新华社记者畅谈了他学习毛主席这篇光辉著作的体会。
庞尼亚出生在锡兰北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为了维持全家的生活,很小就参加体力劳动。当他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早上三点钟就起床,和他父亲一起到田间去干活,干完活后从田里到学校去上学。他的家庭和他参加劳动的切身经历不仅使他熟悉农民生活,而且帮助他理解什么叫压迫,什么叫剥削。他的作品大部分是以锡兰北部农民为主题的。
庞尼亚在谈到他自己的创作时说:“一九六五年对我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因为在这一年我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此,我才找到了正确的创作方向。”
他给记者看了他的两个短篇小说集的封面设计。一个是在一九六○年出版的。封面的一半是典型的锡兰北部农村的景色。另一半是一个很大的突出的黑影。人们从它的庞大的身躯、突出的胡须、大肚子和手里的拐杖来判断,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地主的影子。在地主脚下是一个瘦弱的农民,手捂着头,显出沮丧和绝望的神情。另一个是在一九七○年出版的一本书的封面。在一幅造反烈火熊熊燃烧的锡兰北部农村的背景下面,突出表现了两个身强力壮的青年农民。这两个青年农民带着愤怒的表情,挥舞着铁锹,高举过头,正在朝着前面冲去。
庞尼亚说:“这两个封面设计都是我自己的思想。两个封面设计的不同,表明我在读了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立场发生了变化。毛主席教导我们,艺术工作者的首要和最重要的问题,是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可是,我过去写农民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去同情他们。我只是描写了他们的苦难和绝望,而没有写他们的斗争和希望。所以,我的作品不能够鼓舞他们和帮助他们在斗争中团结起来。此外,我所塑造的农民形象,实际上是被歪曲了的农民形象。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帮助我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庞尼亚谈到他决心遵照毛主席的要“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教导去办事。庞尼亚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白天他要去上班。但他利用晚上和休息天,到工人当中去。他和工人们同吃、同劳动、同战斗,以便了解他们的劳动和斗争,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们的立场和语言。渐渐地,他同工人打成了一片,对工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工人们也开始了解他,把他当作自己人。这样就使庞尼亚的思想感情起了变化。他对劳动群众的阶级感情变得更加深厚了。每当他写完一些作品时,总是象小学生一样,把他写的作品拿去向工人或农民请教,而工人和农民总是对他的作品从故事情节到语言都提出很好的建议和批评。
由于立场的转变,庞尼亚在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他说:“过去我喜欢用‘古文’写作,认为那才是‘艺术’,而群众不懂‘古文’。实际上我过去并不知道文艺是要为群众的。正如毛主席指出的,我既不熟悉我所描写的对象,也不熟悉我的读者。至于群众语言,如果不到群众中去,你就不可能熟悉它。的确,群众的语言是很丰富和生动的。”
现在,庞尼亚经常到群众中去。他在这方面的实践充分证明毛主席所说的真理:“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庞尼亚向记者叙述了下面的故事:有一个周末,他同一个工人一起学习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们读一段讨论一段。当他们读到“态度问题”这一段时,这位工人以他亲身的工作和斗争经历来解释对敌人、同盟者和自己的人民采取不同态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位工人对毛主席的教导理解得很深刻,使庞尼亚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对记者说:“你看,我们能从群众中学到很多东西。”
庞尼亚现在已经把毛主席的这篇光辉著作学了十多遍。他说:“我每读一次,就学到一些新东西。然后我就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而实践又帮助我更充分地去理解毛主席的教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