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白杨河大队第四生产队用毛主席光辉哲学思想指导生产 科学种田治沙碱 戈壁滩上夺高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11-22
第2版()
专栏:

白杨河大队第四生产队用毛主席光辉哲学思想指导生产
科学种田治沙碱 戈壁滩上夺高产
据新华社兰州电 甘肃省玉门市清泉公社白杨河大队第四生产队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的教导,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运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指导科学种田,把盐碱重、沙石多、土地干旱的穷下湾,变成了一个年年增产的好地方。为在戈壁滩上实现粮食作物的高产稳产树立了榜样。
白杨河四队地处祁连山下的戈壁滩上。这里,海拔两千多米,无霜期只有一百一十天。全队五百多亩高岗地,全是一些不渗水的“板结层”,灌不满的“漏沙坑”和草苗不长的“碱窟窿”。
一九六二年,贫农出身的生产队长李志岐,和贫下中农一起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实践论》、《矛盾论》。毛主席教导说:“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毛主席的教导,打开了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智慧的大门,人们认识到:条件是由人来创造的。坏条件如果有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加以改造,就会转化为好条件。从一九六三年冬天起,以掏沙改碱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开始了。每年隆冬季节,全队的贫下中农、社员群众,不顾大雪纷飞,狂风呼啸,总是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地投入农田基本建设,劈埂、运土、拉沙,干得热气腾腾。他们连续奋战了三个冬天,终于把占全队耕地面积四分之一的一百四十一亩盐碱、漏沙、板结地,改造成了高产稳产田。到了一九六五年,全队平均亩产粮食,由一九六三年的三百八十斤,增长到五百一十三斤。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白杨河四队掀起了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新高潮,他们进一步运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指导科学种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胜利。
有一次,他们从外地引进一种高产的蚕豆品种。据外地的实践,这个蚕豆品种的产量要比白杨河本地品种高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可是他们第一年大面积种植这种高产品种的结果,不仅没有增产,反而比本地蚕豆品种的产量低。
为什么高产的品种不高产?他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的教导,第二年就把这个品种拿到小田里试种,仔细观察和记载它的生长情况,发现这个蚕豆品种出土以后比本地蚕豆品种长得快,成熟期早,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田间管理办法,即多下种,早浇水,早除草。他们把在小田里摸索出来的这套管理经验,及时用于指导当年的大田生产;同时又把大田种植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拿到小块实验田里来研究。这样,一九六八年和一九六九年种植的这种高产蚕豆品种,分别达到了六百八十斤和七百斤,比本地品种增产一倍多。
白杨河四队贫下中农坚持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科学种田,现在已经掌握了各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他们分块、分片地施肥、浇水,控制旺苗,促进弱苗,发展壮苗,使作物长得整整齐齐,年年增产。贫下中农豪迈地说:“人听了毛主席的话,庄稼就听人的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