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坚持对自己一分为二 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知识青年柳昌银在与贫下中农结合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04-23
第4版()
专栏:

坚持对自己一分为二 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
——知识青年柳昌银在与贫下中农结合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一九五六年,全国农村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社会主义高潮。当时正在高中读书的柳昌银,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毅然来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万宝公社新兴大队插队落户。十五年来,他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深深扎下了根,在思想改造方面获得了很大成绩。
成绩大了,不断提出新问题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柳昌银搞科学实验,培育出了一批适应高寒山区特点的水稻优良品种,成为全国著名的“青年育种家”。育种先育人,他坚持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努力改造世界观,成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一九六四年六月十一日,他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不久,又被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他想,自己是搞科学实验出名的,今后还得在科学实验上狠下功夫。于是,就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群众批评他只埋头搞试验,忘记了阶级斗争。当时,他的思想跟不上飞速发展的革命形势,觉得自己辛辛苦苦搞试验,是为了改变高寒山区的面貌,这有什么错呢?老贫农给他举了许多事例,说明如果只埋头钻生产或技术,不问政治,尽管有为贫下中农服务的好心,到头来还是会走到斜路上去。这些话使他很受感动。他无限深情地凝视着毛主席的画像,想起了一九六四年幸福地和毛主席握手的激动情景,便问自己:“昌银哪,昌银!为什么历次运动你都冲在前面,这次却不能紧跟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了呢?”他打开了《矛盾论》,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一分为二的观点,心里渐渐亮堂了。他想:在培育水稻良种的试验中,自己能够一分为二,不断地剔除坏种子,选取优良品种;可是,在有了“标兵”、“积极分子”、“育种家”这些头衔之后,为什么却不能一分为二看自己呢?由于对思想上的矛盾斗争想得少了,问题就看不到,意见就听不得,渐渐就偏离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思想通了,柳昌银主动地到群众中去征求意见,检讨错误。同贫下中农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一起狠批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从而认识到,光抓科学实验,不抓阶级斗争,就会背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培育出的良种再多,也不能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想到这里,柳昌银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他体会到,光看自己的好,不揭自己的短,就过不了社会主义的关。只有坚持对自己一分为二,才能紧跟毛主席,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打这以后,他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抓根本,和贫下中农一起大揭阶级斗争盖子,肃清修正主义余毒,同时从生产斗争实际需要出发,培育出三个更好的水稻优良品种,改革了栽培技术,革新了生产工具。在成绩面前,他不断提出接受再教育的新问题,继续革命的风帆越扬越高,广大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推选他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州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地位变了,不断提出严要求
柳昌银当了大队的第一把手,做了州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以后,一次,老贫农崔炳台问他:“昌银,你什么时候进城啊?”他嘴上说:“我是不会离开你们的!”可是心里不由得动了一动。又有一次,党内进行整风,柳昌银发动群众给自己提意见。他原以为,自己辛辛苦苦为大家办事,还是不错的,就是有错误,也是小问题。想不到,群众发动起来,给他提了不少意见,他又感到有点难为情,受不了。头脑里闪过一个念头:“我是州革委会的副主任了,提意见也得尊重着点。”
在毛主席关于“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引下,柳昌银及时抓住“心一动”和“一闪念”不放,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他想,前面暴露出来的两个活思想,说明自己把接受再教育的位置摆颠倒了。群众选自己当第一把手,是群众对自己前一段思想改造的肯定,而什么时候如果不继续注意改造世界观,脱离群众,什么时候就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和信任。毛主席早就指出:“他今天把自己结合于工农群众,他今天是革命的;但是如果他明天不去结合了,或者反过来压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了。”学习了毛主席这一教导,柳昌银的心更亮了,他认识到:只有时刻一分为二看待自己,才能保证自己在继续革命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从此,他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不断对自己提出严要求。一次,饲养员老安给柳昌银提了一条意见,他说:“昌银啊,怎么不常到我们饲养室来看看哪?”柳昌银说:“大叔,过去我认为饲养员都是老贫农,靠得住,因此到这儿来得少,我对你们关心不够。”第二天,他就到饲养室和饲养员一起劳动,一起谈心,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还帮助修理铡草机,解决防止牛疫病等问题。饲养员高兴地说:“昌银下乡十多年,当小学生还是一个劲头。”
新兴大队农业学大寨的形势越来越好,干部的工作更加繁重了,柳昌银向贫下中农学习的要求更严格了。柳昌银每次从州里、县里开会回来,总是先到地头和社员一起干活。有一次,他从外面开会回来,不顾牙痛照例坚持去干。母亲送来了饭,他顾不上吃,一口气干到天黑。贫下中农把这看在眼里,满心欢喜地说:“昌银长一颗火红的心,和我们贴在一起,咱就是欢迎这样的知识青年。”
时间长了,不断提出高标准
柳昌银看见这几年水稻病虫害增多,心里一直琢磨不透是什么原因。一次,他请教贫农社员老秋,老秋说:“这几年我们没有注意改良土壤,可能地里缺乏营养,水稻抗病力不强。”柳昌银认为老秋说得有道理。但他转念又想,为什么这个问题放在自己脑子里那么长时间,今天才请教贫下中农呢?用毛主席的教导对照自己的思想,他发现自己灵魂深处,有一个“下乡十几年,接受再教育差不多了,自己不懂的问题,贫下中农也不一定明白”的思想苗头。他抓住苗头及时斗。在和“差不多”思想斗的过程中,他深深感到,贫下中农永远是自己的老师,一刻也不能离开当贫下中农小学生的位置。柳昌银吸取了贫下中农的意见,立即组织了常年积肥组。贫下中农看到积起来的一大堆一大堆粪肥,高兴地说:“咱贫下中农想啥,昌银就领着干啥。”
下乡时间长了,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大,柳昌银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带着怎样使新兴大队对国家作出更大贡献这个问题,去请教贫下中农,大家建议要扩大耕地面积。他立即带领大家动土开荒。当时,正是苗床看水的关键时候。大队缺少技术人员,柳昌银一个人担负了两三个人看水田的任务。天刚麻麻亮他就到苗床地,看完水就又匆匆忙忙赶二十多里路,到新开垦的水田里去。上午他和社员一起劳动,下午又要返回苗床地打药、施肥。每天往返四十多里,晚间还开会讨论大队革命和生产中的问题。在这些日子里,柳昌银早起晚睡,从不知道疲劳。他深有体会地说:对自己要求的标准高,革命的干劲就会大。
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观的彻底改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柳昌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十五年的事实充分说明了,只有坚持对自己一分为二,不断地把非无产阶级思想从灵魂深处分出来,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斗掉,才能保证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不管接受再教育的成绩有多大,地位有多高,时间有多长,都能自觉地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把握住接受再教育的大方向,永远做贫下中农的小学生,促使世界观逐步发生根本的转变。
安图县革命委员会报道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