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高山盛开大寨花——记唐县鹤峪口贫下中农战天斗地改变落后面貌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1-06-03
第3版()
专栏:

高山盛开大寨花
——记唐县鹤峪口贫下中农战天斗地改变落后面貌的事迹
在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当年战斗过的地方,飘扬着一面农业学大寨的红旗——保定地区唐县黄石口公社鹤峪口大队。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大队的党支部在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帮助下,以大寨党支部为榜样,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这个根本,带领广大党员和社员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战天斗地,征服自然,把一个有名的后进队迅速改变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几年来,他们劈山开渠,闸沟垫地,拉沙造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把六百八十亩荒山旱地,平整成水平梯田;在深山峡谷的石头山上,开凿了四条全长二十七华里的环山渠道,建成三座水轮泵站,修成大型倒虹吸工程,把十几华里以外的深山泉水引上了高山,使全大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旱地得到灌溉,促进农业大幅度增产。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这个大队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二百五十来斤。最近几年来,粮食平均亩产达到六百多斤,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一九七○年全队粮食平均亩产又达到七百四十多斤。现在,这个大队不仅改变了长期“吃粮靠国家”的状况,还向国家提供了大批商品粮,大队和各生产队也都留有储备粮。农业的丰收,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全大队大牲畜和羊只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了一倍。农副产品加工实现了机械化,社员家庭照明也用上了电灯,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巩固。
鹤峪口大队有七百多亩耕地,分布在八十多条沟沟岭岭上,土质瘠薄,水源奇缺。过去,当地流传着:“鹤峪口,穷山窝,到处是乱石,遍地是荒坡,旱年土地冒烈火,涝年土地冲成河”的民谣。那时,由于粮食产量很低,全大队每年要吃国家返销粮十万斤。
一九六四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后,鹤峪口大队的干部和贫下中农欢欣鼓舞,决心以大寨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改土造田,彻底改变鹤峪口的自然面貌。但是,当时窃据大队领导权的一个反革命分子,疯狂推行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千方百计破坏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压制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大队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深入批判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大大提高。他们经过多次斗争,揪出了混进领导班子中的反革命分子,全体党员一致选举共产党员王兴旭担任了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大队党支部成立的第二天,王兴旭就召开支委扩大会议,讨论学大寨的问题。当时,个别支委对改变落后面貌缺乏信心。王兴旭和大部分支部委员,反对向困难低头的懦夫懒汉思想。他们坚定地说:论条件,鹤峪口不比大寨差。过去,贫困面貌变不了,是因为坏人当权,把路引歪了。今天,只要我们狠抓阶级斗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大寨为榜样,挺起腰杆干,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落后的面貌一定能够改变。会后,王兴旭带领大家到当年在这里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英勇牺牲的八路军烈士墓前和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墓前,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指示。他对大家说:“先烈们并没有因为鹤峪口光山秃岭自然条件差,而把它让给敌人,他们为了保卫这个地方流尽了自己最后一滴血。如果我们不把鹤峪口建设好,怎么对得起先烈们?”
王兴旭的话,字字句句敲在党支部委员和大队干部的心坎上,大家信心倍增,一致表示:群众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有自力更生学大寨的干劲,有不愿躺在救济粮上过生活的强烈愿望,有很多改造自然条件的好主意,只要党支部用毛泽东思想来指引,干部、党员积极带头,走大寨道路,把社员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高山会低头,河水能让路,贫困的鹤峪口一定会变成欣欣向荣的新山村。
鹤峪口土地瘠薄,水源奇缺,防旱抗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党支部同社员群众多次研究,决定寻找水源,治山改土,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在王兴旭的带领下,由党员、老贫农、民兵参加的“三结合”水利调查组,走遍附近山头,攀悬崖,爬峭壁,终于在白花山的深沟里找到了水泉。但是,把泉水引来灌溉土地,要从悬崖峭壁的石山腰上凿出一条十多华里长的引水渠道。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人信心不足,说:“靠几把锄头几把镐,修这样大的工程,前人没干过,我们没见过。山险、渠长、困难多,没有机械,渠道修不成。”党支部遵照毛主席关于“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教导,向党员和社员群众进行阶级教育,组织大家忆苦思甜,激发了战胜困难的斗志。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组成测量队、凿石开山队和装药放炮队,开赴工地,向穷山恶水开战。
突击队员们腰拴大绳,从几十丈高的山顶吊到半山腰,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打洞。干部和党员带头,吃在山上,睡在山上,顶风雪,冒严寒,那里艰苦就在那里战斗。一次,一块巨石没有滑下深谷,在绝壁上抖动,挡住了修渠的去路,给施工造成困难。这时,突击队员们个个争先要去排除险情。党支部委员张林说:“这危险,还是我来!”他把绳索往腰上一系,抱着几十斤重的炸药,顺着绳索迅速滑进险区,下到巨石的裂痕处,把炸药往裂缝里一塞,点燃了引火索。然后,双手把住绳索,迅速爬上了绝壁。这时,只听一声巨响,巨石被轰下山谷,险情排除了。就这样,鹤峪口群众发扬苦干、实干的革命精神,排除一个又一个险情,炸掉一个又一个巨石,仅花了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就在山崖上修成了一条十多华里长的渠道,把白花山谷的泉水引上高山,浇灌农田。
为了进一步扩大水浇地面积,干部和社员决心把泉水引上另一个山头。但是,引水渠道要横跨一个宽一百五十米、深八十多米的深谷,工程十分艰巨。有人提出,要用钢筋水泥建一座大桥,让水从桥上的水槽里流过去。贫下中农认为,修一座长达一百五十米、桥墩高达八十米的水泥桥,需要几百吨水泥和大量钢筋,这不符合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他们经过多次研究,决心自力更生,土法上马,修建倒虹吸工程。王兴旭领着几个有经验的老贫农来到峡谷,勘察地形,实地设计。他们搬来石头做模型,用脸盆、胶管作仪器,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多快好省的办法。他们决定在南山山顶修一个大蓄水池,用水泥管将水引下深谷,然后在深谷底下埋上水泥管,在北山山坡上也安装上铁管,利用水本身的冲压力量,将水通过管道从南山山头压向北山山头,浇灌农田。设计成功了,少年儿童从干河滩上拣来小石子,突击队员们破冰从河里捞来沙土,买了一些水泥,自己动手铸造了三百多节水泥管。他们用人抬肩扛,硬是把水泥管一节一节地安装在七十多度的陡坡上,从而使水渠的水穿过峡谷,直上北山顶,浇灌了几百亩土地。
鹤峪口大队实现农田水利灌溉自流化后,社员和干部脚没停,镐没放,又开始了向荒山、深谷、乱石窝要地要粮的战斗。几年来,扩大耕地面积一百五十亩。现在,大队的耕地,大部分建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保收田,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不满足已有的成绩,决心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继续开山凿洞,修建水库,闸沟垫地,发展生产,把鹤峪口建设成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