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民族团结花盛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2-09
第4版()
专栏:

民族团结花盛开
互帮互学 共同前进
青海高原,大李加山下,有两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庄,一个是以藏族社员为主的贺隆堡大队,一个是以撒拉族为主的塘上大队。这两个大队村连村,地靠地,浇的是同一条渠里的水,走的是同一条路。但是四年前,这两个大队在革命和生产上却是两个样。贺隆堡大队的藏、汉族社员,在大队党支部的带领下,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一九六八年每人平均生产粮食一千斤,有牲畜四头半,而塘上大队,却是全县出名的后进队,连年吃国家供应粮。
一九六九年,党的“九大”召开了。贺隆堡大队党支部书记、藏族干部多吉太想:毛主席号召我们: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按照毛主席的教导,自己应该帮助塘上大队改变后进面貌。说也凑巧,这时塘上大队的新任党支部书记、撒拉族干部马福录主动上门取经来了。多吉太热情地向他介绍了贺隆堡大队党支部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干部、群众,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马福录回队后,组织干部和社员认真学习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大大提高了干部和社员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他们远学大寨,近学贺隆堡,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苦干实干,终于夺得了农、牧业大丰收。去年,塘上大队粮食平均亩产上《纲要》,第一次向国家出售了余粮。
塘上大队在前进,可是贺隆堡大队却在成绩面前一度产生了自满情绪。塘上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发现这一问题后,诚恳地向他们提了出来。多吉太觉得这个意见提得对,提得好,立即召开了党支部会议,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找差距,定措施,决定继续深入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狠抓阶级斗争。结果,贺隆堡大队在革命和生产中又取得了新的胜利。
畲汉人民心连心
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的路线指引下,福建省福安县松罗公社畲、汉两族社员团结一致,并肩战斗,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抓革命、促生产的凯歌。
去年初秋时节,久旱不雨,茶洋大队畲族社员聚居的棋盘丘生产队和汉族社员聚居的大刘下生产队,紧挨在一起的八十多亩稻田受到了干旱的严重威胁。棋盘丘的畲族社员心想,要是能把黄宅岩下的一潭清水引上山来,就能保全禾苗,夺得丰收。于是,他们就和大刘下的汉族社员商量。大刘下的社员们一听,一致表示赞同。
棋盘丘与大刘下两村相隔两里。在旧社会,隔村如隔山,很少往来,解放以后,两村两族人民的革命团结有了增进。党的“九大”以来,他们热烈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伟大号召,更加紧密团结,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并肩前进。
这次修水利,畲、汉两族社员互相协作,工程进展很快。他们还合买了一台抽水机,把碧绿的潭水引上三十一米高的黄宅岩上来。望着潭水顺着新开的四里长的渠道蜿蜒流进稻田时,畲、汉两族社员歌唱道:“畲汉人民团结紧,流水欢歌情谊深。”
黎苗人民团结战斗夺丰收
广东省保亭县毛岸公社黎族社员聚居的毛瑞生产队和苗族社员聚居的陡水河生产队,是两个土地相连的兄弟队。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的路线指引下,这两个队的黎、苗族阶级兄弟,在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中互相帮助,互相支援,取得了新的胜利。
去年早造插秧大忙的一天,毛瑞生产队队长看到陡水河生产队有三亩田没有插上秧。他一打听,原来是陡水河生产队培育的第一批秧苗已经插完,第二批秧苗还没长好。他想:如果等到第二批秧苗长好了再插,这三亩田里的水稻和早插的水稻长势就会不一样,必然要造成田间管理的困难。他立即回生产队跟社员们商量,建议把自己队里的一部分秧苗送给苗族兄弟。社员们一听,一致表示同意。
当毛瑞生产队的黎族社员把绿油油的秧苗送到陡水河生产队时,苗族社员激动地说:“你们送来了及时雨,我们一定要把秧插好,夺取早造丰收。”
这两个生产队的秧都插完了,却遇到了严重干旱。一天,陡水河生产队管水员到陡水河水坝上准备堵闸蓄水灌田。当他看到下游毛瑞生产队的稻田旱情更为严重时,就马上改变了主意,反而扩大了出水口,让水更多地流到黎族兄弟的稻田。陡水河生产队的社员们知道了这件事,都称赞他做得对。
为了夺取丰收,陡水河生产队决定派人上山找水源。这件事让毛瑞生产队的黎族社员知道了,他们立即派出强劳动力跟苗族兄弟一同上山,并肩战斗。他们把大大小小的山泉水汇集到陡水河里来,增加了陡水河的水量,保证了两个生产队稻田的用水,使两个生产队都夺得了早造丰收。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