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靠《实践论》培育良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5-03
第4版()
专栏:

靠《实践论》培育良种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拨道洼公社车站大队党支部
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我们认真学习《实践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批判唯心论的先验论,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反复认识,培育出“秦农一号”、“秦农二号”两个旱稻新品种。这不但解决了我们大队长期以来旱稻品种退化、粮食低产的问题,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旱稻良种。
我们大队多年来一直种粳稻,但是产量不高。一九六二年,我们从外地引进了几种优良品种,繁殖推广。开始,产量都比较高,后来,有的品种由于土质、气候、水、肥等条件的影响,逐步退化,产量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支部提出自己动手,培养新品种。当时,有的人说:“咱们庄稼人粗手笨脚的,搞不了这个行道,育种是专家们的事。”大队党支部为了解决这个思想问题,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哲学著作。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一切知识都是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但在万恶的旧社会,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成果,都被剥削阶级剽窃去了。今天,在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有信心培育出良种来。
我们组成了由党支部成员、老贫农、技术人员参加的良种实验小组。头一年,我们引进了“秦选一号”旱稻良种,繁殖推广。这个品种是科研部门从“小白仁”旱稻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我们想,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也不能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既然从“小白仁”旱稻中能选育出“秦选一号”旱稻,能不能从“秦选一号”旱稻中,再选育出新的旱稻品种呢?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来的。要得到真知,就必须投身于变革现实的实践。我们从播种的“秦选一号”旱稻良种中,选出一百五十个穗大粒饱的稻穗,大胆进行试验。把稻粒一个一个摆在地里,一穗一行。从幼苗出土,分蘖,拔节,吐穗,扬花,一直到稻子成熟;从稻株高矮到叶片大小;从开花时间到成熟早晚,都作了详细的观察、记录,插上各种标记。经过长时间的比较分析,发现其中两行旱稻与其他旱稻有明显区别,最主要的是这两行穗大,粒多。具体情况如下:一行旱稻秸秆粗矮,叶片宽大,分蘖二至三个,穗大粒多,饱满,千粒重三十二克,无早衰现象,不落粒;另一行植株高大,叶长而窄,单株分蘖四至五个,穗也大,粒也多,千粒重二十七克,无芒,不落粒。
为什么在同样的条件下,穗行生长得不同呢?我们认真研究、分析了种子的遗传和变化规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旱稻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但也有天然杂交现象。在一般情况下,旱稻的特征是比较稳定的。但事物的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是绝对的。有时,旱稻由于水、肥、土质、气温、光照等条件的影响,在同一个花朵里的雄雌蕊发育不一致,或者雄蕊本身退化,或遭到破坏,失去了自花授粉的能力,加之风力的媒介,容易接受外来的花粉,造成个别的旱稻发生异花授粉,使稻粒内因发生变异,稻粒从本质上发生变化,出现杂交优势,产生了新品种。上面提到的两行稻子所出现的变异,就是这个情况。
我们对变化了的两行稻子,连续几年进行精心培育。我们在同样的面积、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对比试验。这两个品种比原来引进来的“秦选一号”单位面积的产量,分别增长百分之十一、百分之三十三。最好的地块亩产达七百八十斤,比本地旱稻增产一至二倍。实践证明,这两行旱稻的高产的优点比较稳定,可以确定为新的品种。
但是,人的正确认识要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完成。有了好的旱稻种子,是增产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水、土、肥等条件和良种自身的纯度不同,也会影响旱稻高产性能。那么,怎样保持新品种高产稳产呢?我们遵照毛主席亲自制订的农业“八字宪法”的要求,首先进行了肥效试验。在同一块土地上,每一品种搞了四块试验田,分别用人粪尿、硫酸铵、过磷酸钙、圈肥作底肥。结果,旱稻扬花后,用人粪尿、硫酸铵作底肥的都倒伏了,而用圈肥和过磷酸钙作底肥的没有发生什么倒伏。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大伙在一块琢磨。毛主席教导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稻子后期倒伏,是我们的田间管理违背了旱稻的生长规律。原来,旱稻在早期水肥过大,会促使它迅速生长,人粪尿、硫酸铵含氮质多,氮质是长叶、茎的,用其作底肥,早期茎部第一节迅速拔高,茎皮薄了。后期经不住叶、穗的重压,强风吹袭容易倒伏。以后,我们又在试验田里使用同样的肥料分别试验。结果,施人粪尿和硫酸铵作底肥的那两畦又倒伏了,其它两畦长势茁壮,没有倒伏现象,产量很高。事实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不论干啥事,都要摸索、掌握它的规律,这样办事才能有根据,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得到预想的结果。
为了摸清这两个新品种的生长规律,培育它的适应性,我们又连续进行试验,在培育良种抗旱、抗涝、抗风中,不断提纯复壮,精心培育。我们在天气干旱、烈日当头的中午,选择不打卷的植株;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选择低洼积水地里的不烂、不倒的植株;在刮大风的时候,选择不倒伏的植株。对这三种植株作上标记,单收单种,连年提纯,逐年培育,使得这两个新品种对于风、涝、旱等外界条件的适应性不断增强,保证了高产、稳产。从一九六九年以来,通过在秦皇岛市郊区六个生产队的不同地段、不同土质推广试种,一直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河南、广西、山东等地试种的一些地块,亩产达到了九百多斤。经过多年的实验,它们的特性一直比较稳定。根据有关科学研究部门鉴定,命名为“秦农一号”、“秦农二号”。
为革命育良种,既要敢于实践,又要善于实践。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要不断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提高认识能力,才能掌握改造客观世界的主动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