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山岗薄地建成大寨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5-16
第2版()
专栏:

山岗薄地建成大寨田
一九七一年年底的一天下午,山东省福山县高疃公社邢家大队党支部书记邢治友,在烟台地区开完了会,迎风冒雪,急急忙忙赶回大队。他象往常开会回来一样,没歇一歇就上了山。正在山上整地造田的社员看到支部书记回来了,立即围上去问长问短,催他赶紧把会议精神说一说。邢治友激动地说:“真是楼外有楼,天外有天。在家里觉得咱这山岗薄地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一百斤就差不多了。到会上一听,好些公社都闯过了千斤关,全地区粮食平均亩产跨上了《纲要》。一对照,咱的差距就大了。在新的一年里,咱们要创造出更新的成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多做贡献。”大伙听了很受鼓舞,一致表示:一定响应党的号召,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鼓干劲,添措施,夺取一九七二年农业的新丰收。
五年前,邢家大队还是一个“吃粮靠供应,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穷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队的干部和社员,以大寨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山岗薄地,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一九六八年,全队粮食平均亩产达到八百一十斤,一九七一年又闯过了千斤关,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
邢家大队的大部分耕地,斜挂在山岗上,乱石多,土质薄,既怕旱又怕涝,粮食产量一直很低。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焕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大队党支部书记邢治友焦急地考虑着一个问题,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迅速改变邢家大队的自然面貌?他走家串户访问贫下中农。老贫农恳切地对他说:“和咱地连边的西宋洲大队学大寨,引水上山改造自然面貌,咱邢家大队要变也得走这个道。”邢治友根据贫下中农的建议,和党支部成员走遍山岗,决心在青阳河畔自力更生修建一座扬水站,首先解决耕地的缺水问题。
建设扬水站时,正是风雪交加的严冬季节。山坡冻得梆梆硬,一镐刨下去一个白点。人们的手磨破了不叫苦,虎口震裂了不喊痛。建扬水站用的石头,要到半里路外的地方去搬。坡陡路窄,小车不能推,毛驴不能驮,人们就用肩膀扛。缺资金,少物料,他们发扬“穷棒子”精神,自力更生地去解决。安装水管的接头,需要一百多条麻袋覆盖,队里的麻袋都凑起来也不够。邢治友想起小时候在河里抓鱼,用青苔包好,回到家里鱼还活着。他想,青苔这东西能不能代替麻袋?他同几个社员踏着冰凌,从河里捞了五车青苔,一试验效果比麻袋还好。第二天又捞了大批青苔,代替麻袋,节约了资金。经过一个冬春的战斗,一座扬程四十米的扬水站建成了。第二年,社员们又一鼓作气,建成了扬程二十二米的二级扬水站,修起了六里长的环山渠道,使全队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浇上了水。
河水上了山,大队党支部书记邢治友又带领社员展开了劈石整地建良田的战斗。广大干部和社员迎着困难上,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条件下,抡锤挥镐,搬石垒堰,干得热火朝天。正当大伙干得起劲的时候,工地上发生了一场争论。原来有半亩大的一块地,一块大卧牛石就占了三分之二。大多数社员主张要把它搞掉。有少数人却说:“这么一点地方,费那么大的力气不值得,可以躲开它。”这块地要不要整?邢治友想:“今天丢一块,明天躲一点,怎么能在石硼顶上夺高产!”老贫农邢治喜豪迈地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别说这块卧牛石,就是铁山铁岭也要把它凿平。”通过讨论,大家决定把这块卧牛石搬掉。
邢家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就是这样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大干了一个冬春,硬是把山岗上一块块卧牛石啃掉。接着,大家又推着小车运,肩挑人抬,从山上取下好土,从河中运来黑泥,改良土壤,建造了几十亩高产稳产的大寨田。
胜利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打那以后,邢家大队干部和社员农闲大干,农忙小干,常年不停,一个劲地整地造田。五年来,一共建设了三百二十亩高产稳产的大寨田,连年夺得高产。
大寨红花遍地开。今天的邢家大队变了样:山岗薄地变成高产农田,集体经济更加巩固。广大贫下中农看到这惊人的变化,无不欢欣鼓舞。现在,邢家大队的春耕生产搞得热气腾腾。社员们正紧张地积肥、运肥,整地保墒,加强小麦田间管理,为夺取今年农业的新丰收而努力奋斗。新华社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