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抓了路线 红湖巨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5-22
第2版()
专栏:

“抓了路线 红湖巨变”
农业学大寨运动正在深入开展。战斗在祖国各地和边疆的生产建设部队的广大军垦战士,在大寨精神鼓舞下,改造河山,奋战沙荒,征服盐碱,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良好的成绩。这里选登的是他们的战斗记录。——编者
广州生产建设部队某部的住地,位于雷州半岛红湖畔,过去是红湖农场,以产柑橙为主。过去由于刘少奇一伙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办场方向不正,经营方针不对,不搞农田水利建设,什么赚钱种什么。十来年间,年年亏损,人们叫它“穷湖”。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某部的干部、战士,学大寨,修水利,自力更生,改天换地。路线正确了,“穷湖”变了样。去年柑橙总产达到二百多万斤,超过历史上的最高年产量,比上年增加一倍;橡胶干胶产量比上年增长约百分之三十一;水稻亩产跨过《纲要》规定指标;畜牧业也有新发展,实现了一人一猪;还新建和扩建了陶瓷、砖瓦、水果加工、制药等小型工厂。他们扭转了亏损局面,开始向国家上缴利润。面对红湖新貌,大家满怀喜悦地说:“抓了路线,红湖巨变。”
“望湖兴叹”,还是向湖开战?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始时,某部的干部、战士围绕“红湖面貌究竟能不能改变?如何改变?”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辩论。有人认为,红湖这样穷,要改变不容易。有人认为,只要有了大寨精神,改变“穷湖”并不难。某部党委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分析了大家的思想,认识到:面貌要改变,根本在路线,领导是关键。领导班子必须首先提高路线觉悟,带领群众坚定不移地走“农业学大寨”的道路。他们把营、连干部和战士代表请来,多次开门整风,并深入下去调查研究。广大干部、战士改变红湖面貌的强烈愿望,使他们深受感动。他们着重批判了党委内部存在的无所作为和“红湖难变”的思想,使党委成员树立起改天换地的坚强信心。一位副团长,原是个“老红湖”。过去他带领群众辛辛苦苦干了六年,但因没有狠抓路线,红湖变化不大,一度泄了气。经过学习和批判,他提高了觉悟,看到了红湖的前景,信心倍增,决心为改变红湖面貌继续奋斗。
在路线教育中,他们对连队进行了全面调查,对红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认真分析,找到了过去红湖穷的原因。认识到:不是红湖地方不好,而是自己路线觉悟不高。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看红湖,必然“望湖兴叹”。只有改变了这种懒汉懦夫世界观,才能向湖开战。只要有一条正确路线,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老老实实学大寨,红湖面貌一定能改变。
抓路线还是不抓路线?
红湖学大寨,究竟学什么?有人说:“学大寨就是干,不怕多流汗”;也有人认为:“先把橙子产量搞上去,才有话说。”
某部团长带领干部来到九连蹲点。这个连队一九五九年组建以来,开荒造林,劈山种橙,艰苦创业,发展柑橙四百多亩,年年丰产,成为全省的农业先进单位。但是,由于刘少奇一伙鼓吹的“金钱挂帅”、“物质刺激”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九连一度大种赚钱多的山毛豆,放弃对柑橙的管理,不搞农田基本建设,柑橙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这次大家在荒了的柑橙地里开展革命大批判,干部、战士提高了路线觉悟,树立了穷则思变的雄心壮志。他们立即兴修水利,引水上山,决心从根本上改变面貌。他们还自己动手办起铁工、木工、编织组。这个连队很快又变成先进集体,为某部农业学大寨作出了榜样。
九连的变化,使党委认识到,学大寨先要分清路线,端正方向。他们认真总结推广了九连以路线教育为纲,深入学大寨的经验,联系建场十多年的两条路线斗争,进行了五次大学习、大辩论,干部、战士的路线觉悟显著提高。二十八连过去在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下,一度迷失了方向,土地越种越瘦,柑橙产量很低。在学大寨运动中,连里的干部、战士几个晚上坐在一起,以路线教育为纲,比大寨,找差距,订措施。去年,他们战胜了虫、旱灾害,水稻亩产九百多斤,比一九七○年增长百分之五十,柑橙增长三倍多,成为某部产量最高的一个连队。
向上伸手,还是自己动手?
某部在学大寨运动中,始终充满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两种世界观的斗争。这里过去是“山下绿水茫茫,山上一片干旱”,柑橙生长全靠天,一个月没雨叶发黄。某部党委决心引水上山,根除旱患。但是,对怎样实现水利化,却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斗争的焦点,是依靠群众、自己动手、很快上马,还是依赖国家、伸手向上、慢慢地干。有人认为,搞这么大的工程,向国家要材料,要物资,理所当然。有人主张搞个长远规划,一年备料,二年动工,三年配套。究竟怎么办?党委发动全部队开展讨论。大家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的教导,回顾了红湖治水的历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他们单纯依赖国家治水,伸手向上,要钱要物,结果“穷湖”面目依旧。一九六四年,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虽然也搞了个引水上山的计划,但因为没有发动群众,只是从上边请来了两位水利工程师,他们在红湖转了一圈,关门搞设计,花了几万元,买了不少水泥管,结果连一个抽水站也没建成。
大家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不依靠群众,不自力更生,就一事无成。这次党委把兴修水利的意图交给群众讨论,向部队发出“立下愚公移山志,誓叫红湖水上山”的战斗号召。在部队负责人的带动下,出动两千人,打响了治水治山的战斗。工具不够,材料不足,就发动群众,自己动手。他们造了成百辆牛车,编了千百只泥筐,全部队实现了小农具自给和运输车子化。自己打石头,烧石灰,造砖瓦,解决了水利工程的大部分用料问题,为国家节省资金十多万元。他们自力更生完成了二十一万土方,拿下了引水上山的主要工程。
但是,新的难题又出现了。引水上山后,还要把几百个山头串成水利网。对这件事,他们过去想都不敢想。他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的伟大教导,充满了信心。他们依靠群众,采取筑土坝,架渡槽,铺设倒虹吸管等办法,逼水过山。缺钢筋水泥管,用自己烧制的缸瓦管代替。当时有人说:书上说过,山顶和鞍部之间的高低差不能超过五米,差五米就容易爆破,现在差七米能行吗?某部领导干部发动群众,大胆创新,反复试验,终于用深埋、加压、打实的办法,成功地铺设了水位差七米的倒虹吸管;以后又把水位差一直提高到九米。就是这样,他们修起了抽水站,架渡槽,修涵洞,挖蓄水池,终于把红湖水引上了二百六十个山头,多年的心愿变成了现实!
某部的广大干部、战士深有体会地说:从穷则思迁,到穷则思变;从望湖兴叹,到向湖开战;从依赖伸手,到自己动手,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和路线斗争过程。许多同志从实践中认识到这样一个真理:路线决定一切。       农林部农垦调查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