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阅读
  • 0回复

一心为国家生产更多的油脂——记劳动模范、工人工程师李川江的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6-02
第2版()
专栏:

一心为国家生产更多的油脂
——记劳动模范、工人工程师李川江的先进事迹
著名的劳动模范、四平市植物油厂革委会副主任、工人工程师李川江,朝气蓬勃地战斗在毛主席指引的革命大道上。
二十多年来,李川江为了给国家生产更多的油脂,坚持实践,不断创新,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不但努力提高大豆出油率,而且向葵花籽等其他十多种植物油料进军,从中提取更多的油脂。他不但自己努力增产油脂,还积极帮助兄弟厂增产油脂。由于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的贡献,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工业劳动模范,多次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每当人们赞扬他在发展油脂工业中取得的成就时,李川江总是说:“我做得还很不够。要不是毛主席和党的英明领导,那能有我的今天。”
李川江出生在山东省一个贫农家庭。八岁那年,家乡发大水,逼得他父亲带着全家沿途乞讨,逃荒到东北。途中,由于生活所迫,父亲不得不把他的五岁的弟弟卖掉。李川江十一岁就给地主放猪,后来到资本家油坊学榨油,受尽了压迫和欺凌。
四平市解放后,李川江成为工厂的主人。他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他说:“我是新中国第一代的油脂工人,一定要在油脂工业战线上努力增产油脂,为国家多做贡献。”
解放前,资本家油坊用人力螺旋榨榨油,每百斤大豆只能出八斤到九斤油。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工人们都想方设法提高出油率,为国家增产油脂。李川江废寝忘食,开动脑筋,更是活跃。他发现车间天棚透风、温度低是影响出油的重要原因,就和工人们利用休息时间,把天棚糊好,还安上了双层窗户,使车间温度保持正常,大豆出油率立刻上升。李川江和工人们在操作中摸索出炕豆时铺炕快、翻炕快、下炕快的“三快”操作法,同时研究改进了设备,使出油率进一步提高。
李川江对豆油生产的各个环节不断进行了探索和改进,使大豆出油率步步上升。他在各兄弟油厂的支持下,吸取各种先进操作经验,总结出一套“李川江大豆榨油法”,使每百斤大豆出油提高到十四斤,首创人力螺旋榨榨油全国最高纪录。
然而,一心要为国家多产油脂的李川江,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他觉得解放以后,在党的关怀下,虽然劳动保护条件大大改善,但是仍然没有摆脱依靠人力推杠榨油的笨重手工操作,不能达到进一步增产油脂的目的。因此,当他了解到有一种机械化油脂浸出生产方法时,决心采用这种先进技术。这种油脂浸出法,既能提高出油率,又能使工人从笨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李川江把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即得到党组织和工人群众的支持。但是少数有保守思想的人却表示怀疑,说:“搞浸出法可不简单,罐成林,管成网,咱们连个懂行的都没有,能搞成吗?”还有人劝李川江:“要多加小心啊,可别闹不好把你的‘榨油法’和荣誉都弄丢了!”李川江想,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是为个人利益打算,还是为国家利益着想,这是对自己的考验。想到这里,他毫不犹豫地坚决要求把浸出法试验搞到底。
一场革新油脂生产设备的战斗开始了。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李川江和工人们发扬了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自己动手,制造设备。八个高二米、直径一米九的浸出大罐,全都是他们用木榔头一锤一锤打成的,混合油罐是利用两个旧的大油箱焊起来的。车间太矮,容纳不下大设备,他们就把屋顶拆掉,垒墙加高。大家边干边学,边实践边研究,突破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机械化浸出制油车间,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每百斤大豆出油从十四斤提高到十八斤,大豆中的含油基本上都提取出来了。
一九五九年,李川江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他所在的车间成为先进集体。十多年来,这个车间的生产一直保持正常,出油率高而稳定,豆油、豆粕的质量都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标准。
李川江想,如果所有油厂都能实现机械化生产,为国家增产更多油脂,那多好啊。吉林省素有“大豆之乡”之称,推广工作应该先行。他提出这个想法,得到了吉林省粮食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粮食部门决定按照自力更生的原则,对全省油脂厂逐步进行设备更新,并且请李川江担任技术指导小组组长。李川江不辞辛苦,经常背着工具袋和小组的同志们一起,奔忙在长白山区、松辽平原上,帮助一个又一个兄弟厂改造设备。近一年多来,他们已经帮助全省二十四个油厂走上了机械化生产的道路。
当大豆中的含油基本上已经提取出来以后,李川江继续琢磨增产油脂的门路。有一天,他从车间出来,看见经过本厂加工的葵花籽壳中仍有不少米粒似的籽仁。他下决心要和大家一起解决这个问题,为发展油脂工业做出新贡献。
正在这时,上级领导部门决定要四平市植物油厂试制一台高效率的葵花籽壳仁分离机。工厂很快组成了由李川江担任领导的“三结合”小组。李川江和小组的同志们,首先拿一台生产流程繁杂、效率不高的旧机器开刀,在调查、比较、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改革的意见。他们对每个部件构造的改革,都经过反复试验,认真研究,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成三次,直到完全合乎要求为止。特别是解决葵花籽破开以后,壳和仁严格分离的这一关键问题时,他们对控制风的速度、均匀度等的重要部件,进行了一百多次的调节试验,终于找出了准确的数据。这样,当机器开动后,适当而均匀的风力,就把皮壳轻轻飘浮起来送走,而籽仁则贴在筛底哗哗地流了出来。
在试验过程中,李川江始终和同志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大家看到他两眼熬红了,面颊消瘦了,都劝他休息。李川江说:“在这关键时刻,我怎能撤离战斗岗位呢?”说着,又和大家一起干了起来。在最后机器总组装的时候,他们发扬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经过七天七夜的艰苦奋战,终于装配出了一台高效率的葵花籽壳仁分离机。
葵花籽壳仁分离机试制成功以后,正当“三结合”小组在着手总结的时候,有一天,李川江在路上看见从分离机排泄出来的葵花籽壳堆旁,有几只小鸡在啄食。他顺手抓起一把皮壳,经过仔细检查,没有发现籽仁,但在皮壳里却残存着星星点点的葵花籽仁尖。他想,毛主席教导我们,对工作要极端的负责任,在技术上要精益求精,壳里有仁尖,说明机器还有改进的余地,必须让仁尖都利用起来,他把这个情况和想法向小组的同志们提了出来,大家立即动手改进机器。增设了一个部件,解决了这个问题。经过国家鉴定,这台机器完全符合要求,各种技术指标都达到了先进水平。和同类型的机器比较,这台机器加工的葵花籽每百斤可以增产四斤油。
二十多年来,老模范李川江就是这样,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精神。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他紧紧地和群众在一起,不停顿地向油脂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近几年来,在群众的帮助下,他还试验成功了从苍耳子、山芝麻等十多种野生植物和玉米脐子、稻糠中提取油脂。工人们看到李川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发展国家油脂工业战斗不息,都热情地赞扬他是继续革命不停步的老模范。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