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阅读
  • 0回复

学会以理服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7-02
第2版()
专栏:

学会以理服人
山西省平定县北庄头大队党支部书记 邵先吉
我从合作化以来一直担任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我以前有个毛病,作风不民主,只许自己教训别人,不许别人批评自己。如果听到有人批评自己,就认为这些人和自己“不一心”,或者称为“落后分子”。
去年春天,眼看春播就要结束,队里的肥料不够用了。我一急,老毛病又犯了,开口埋怨干部不计划用肥,闭口批评社员不注意积肥。经我这一指责,干部社员都不服气,有的议论说:现在忙得团团转,晚上还要加班开会,上工下工都定了纪律,不准社员割秸秆,积不下肥怨谁?听到这些议论后,我想:眼下忙是事实,但再忙也不能不开会,更不能不要纪律。因此,我断定这是“落后分子”的意见。其他同志不同意我的看法,说我不能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有的说,毛主席讲过:“在农忙时允许农民停止一切无关农业的开会与动员。”我们应该坚决执行这一指示。
听了群众的这些批评,我反复学习毛主席著作,回顾整党时同志们对自己的帮助,认真考虑自己的问题。最后想通了,大家的批评的确很有道理。这一段会议安排确实太多了;有些制度规定得不合理,确实伤了群众养猪积肥的积极性;再说,原先自己估计肥料足足有余,现在出了问题也不该埋怨别人。可是,自己为什么老是责怪别人而不作自我批评呢?我找到了两条原因:第一,自己听不得不同意见,思想上有“领导高明论”,不相信群众;第二,不用毛泽东思想做党内外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光用行政手段发号施令,出了问题一味批评指责,这是家长作风。从此,我常常提醒自己,注意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并学会做思想工作。有一次,一个老贫农一下给我提了两条建议,其中有一条当天就“兑了现”。这个老贫农逢人就高兴地说:“如今咱真是说话顶事了!”
以往每年夏秋两季收割时,有些人觉得现在粮食打得多了,收割时漫不经心。你说要细打细收,他偏要讲“不丢不收”。为这事,我又点名,又批评,效果仍然不好。去年秋天,我发现二队收过黍的地里又丢了好些黍穗;再到别的地里一看,情况照样。要在以前,我准得狠狠批评一顿。但这次,我没有这样做。回村后,叫了六个红小兵,给他们讲粮食是宝中宝,动员他们和我一起去拣黍穗。孩子们手勤眼快,一顿饭工夫,二亩地就拣了满满一大篓。随后,我找来了四个队干部,五个人计算了一阵:这一篓黍穗,能打十二斤,平均每亩丢失六斤;如果全大队三千三百多亩大秋作物都这样,就要损失约两万斤粮食,等于四十个人一年的口粮。要在旧社会,两万斤粮食……,算到这里,我们的心情沉重得再也算不下去了。于是,我们作了个决定:晚上开个忆苦思甜大会,让广大群众都来算算这笔账。
夜晚,全村社员来到场里,两个队长把白天拣的一大篓黍穗摆到大家面前,把这篓黍穗的来历和白天算账的经过给大家讲了一遍。接着,共产党员、二队队长邵二小沉痛地回顾了旧社会北庄头贫下中农的苦难史。他最后说:“两万斤粮食,在旧社会能救多少人的命啊!可不能有了金饭碗,忘了讨吃棍,咱还有支援世界革命的大任务呀!”广大群众听着旧社会的苦,看着一篓黍穗,心情都很激动。有的当场表示:不能翻身忘本,一定要精打细收,支援国家建设。第二天,全村社员一大早搞了个小秋收活动,在二百多亩已收完的黍地里复收了四百九十余斤。看着失而复得的粮食,社员们个个高兴地说:“这才叫爱国粮!”这件事教育了群众,也深深地教育了我自己:不是群众的觉悟低,而是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做好。只要能把道理说到社员的心窝里,“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