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在群众中生根开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7-03
第3版()
专栏:

在群众中生根开花
在粤北中部山区,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个脸庞黝黑的青年人,有时在烈日炎炎的田头上同贫下中农一道做科学实验,研究培育良种的方法;有时翻山越岭走访各地老农,向他们学习增产的经验。他的名字叫彭军,是一位战斗在农业科研战线上的共产党员。
近几年来,彭军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坚持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深入实际,扎根农村,同其他科技人员和贫下中农一道,先后选育、鉴定和推广了一批水稻良种,收集整理了多项生产技术经验,为发展粮食生产作出了贡献。
一九六九年春天,当实习研究员彭军刚担任广东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组组长时,一位农场老工人便对他说:“党把重担子放在你的肩头上,你可要把好方向,用毛泽东思想掌好权呵!”老工人的话启发了彭军,他找来部分工人、科技人员一道商量。大家说,科研机关过去严重“三脱离”的状况必须改变。于是,他们提出了一项斗批改的倡议,主张在全省各地建立联系点,把研究所培育的水稻良种和育种材料送到农村去,同贫下中农一起进行“多点鉴定”,以加速繁育和推广良种的工作,为农业学大寨多作贡献。党组织支持了这个建议。他们很快就在省内各类型地区建立起三十多个联系点。彭军和其他同志一起,经常到农村去,把水稻良种送到贫下中农手里,同各联系点交流科学实验成果。实践证明,进行“多点鉴定”,是多快好省地培育水稻良种的好办法。过去由少数人搞试验,一个新品种从杂交到育成推广,一般需要八到十年时间,现在只需要三、四年就行了。
两三年前,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组的同志,对选育被称为“三秋”的晚稻新品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些人嫌它颗粒小,怀疑它的增产性。彭军参加了选育工作,也有类似的意见。但组里的老徐却高度评价这类新品种,认为它是典型的晚造品种,应该积极繁育、推广。对待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彭军采取了慎重的态度。他多次虚心向有育种经验的老徐请教。老徐说,看问题要有全面观点,“三秋”品种分蘖力强,结实好,有很大的增产潜力,更可贵的是能适应粤北山区季节短、病害多的自然条件。经老徐的启发,彭军又调查了省内不同地区少量试种“三秋”品种的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去年又在重阳公社进行较大面积的示范。种植结果表明,“三秋”品种果真具有早熟、抗病、高产的优点,适宜于当地推广。从这件事中,彭军深深认识到,只有虚心向一切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努力从群众中汲取智慧,才能把工作做好。
彭军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入党的新党员,后来又被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委员。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进步和组织的信任而放松世界观的改造。他跟其他革命的知识分子一样,在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也经历着一个痛苦磨练的过程。他刚来重阳公社时,对农村比较艰苦的生活和劳动,感到不习惯。但他很快地意识到,这些都是旧学校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烙印。因此,他常用贫下中农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对照检查自己,认真斗私批修,丢掉包袱,轻装前进。他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中,认真读马、列的书,认真读毛主席的书,懂得了即使是劳动人民出身的知识分子,要真正同工农相结合,也同样必须使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来一番改造的道理。彭军提高了继续革命的自觉性,积极投身到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去,刻苦地磨练自己。他经常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群众说他“热天汗水滴,雨天一身泥,手上长老茧,背上晒脱皮”。在参加农村改天换地的战斗中,他同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向群众学到了不少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使他在思想上和工作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