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思想作风好 工程质量高——记大庆油田建设第十一中队的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8-21
第4版()
专栏:

思想作风好 工程质量高
——记大庆油田建设第十一中队的先进事迹
“穿戈壁,跨祁连,战盆地,征荒原,头顶蓝天装油井,脚踏草原铺管线,颗颗红心为革命,优质高速建油田。”大庆油田建设第十一中队的工人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转战祖国天南海北,高质量、高速度地从事油田建设,为人民作出良好的贡献。
他们来到大庆以后,在大庆“三老”、“四严”革命作风的熏陶下,思想觉悟更高了,工程质量更好了。十二年来,他们经手建设的数百项工程,项项质量优等;铺设的数百公里管线,条条无渗无漏;安装的一千二百多口油井和水井,口口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他们施工的工程,始终坚持高质量,一直力争高速度。一九七一年,他们完成的工程量,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五年完成量的总和。他们的施工效率,跟任务相同的其他油建中队相比,高出两倍以上。他们是多快好省地建设大庆油田的一面红旗。
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在大庆石油会战的年代里,十一中队曾经发生过一件很有教益的事。他们建设一条管线。完工后,各班组按照“三老”、“四严”的要求,召开了质量讲评会。会上,听到的都是对工程质量的赞扬声,有人甚至以骄傲自满的口气说:十一中队干活,从来就是高标准,严要求,哪里还会出现质量问题!党支部书记闻祥德,感到这是个不好的思想苗头。他对大家说:“管子也许不会有漏洞,但是,对质量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种盲目自满的思想就是一个‘大漏洞’。思想上有了这个‘大漏洞’,工程质量迟早总要出漏洞。”于是,他把干部、技术员和有实践经验的老工人找来,严肃地讨论了这个问题。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对整条管线上六百八十六个焊口,再逐个认真地检查一遍。结果,在一个焊口背面发现了一处轻微的“咬边”。
焊口轻微的“咬边”,短时间内并不影响工程质量。但是,日久天长,就会影响焊口的强度。党支部认为这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事例和最好机会,就带领全队职工察看这个“咬边”的焊口。同时,召开了现场整风会,有关人员严格地检查了自己骄傲自满的情绪和粗枝大叶的作风。接着,支部又要求各个班组分别召开会议,联系这个“咬边”焊口,深入讨论如何保证工程质量的问题。最后,支部把那个焊口割了下来,写上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原因,放在队史展览室里。每逢新工人来队,或老工人离队,党支部成员都要亲自领着大家参观展览室,要大家以此为戒,永远不要忘记这次质量事故,永远警惕在质量问题上的骄傲自满情绪。
现在,在十一中队的施工现场,工人们常常拿着放大镜检查工程质量。打桩工人用放大镜一寸一寸地检查水泥预制件上有无裂纹;焊接工人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焊口上有无砂眼。
坚持质量检验的制度
为了保证工程的高质量,十一中队总是教育职工自觉地坚持质量检验制度,这就是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的制度和定期质量“回访”制度。
一次,老工人蔡可佩在自检一排新井装置的时候,耳朵贴着水套炉,凝神谛听,突然听到里面不时传出轻微的气泡声。他断定炉管可能有渗漏的地方。于是,他把水套炉卸开,对炉管上的二十多个焊口逐个反复检查,也没有发现一个砂眼。天渐渐黑下来了,他带着十分沉重的心情离开了井场。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促使他非把问题查个水落石出不可。第二天天刚亮,他就跑到队部要了一辆工程车进行试压。一会儿,果然发现在水套炉出口弯头的焊口上,有一个肉眼很难发现的针尖大的小砂眼,他马上进行了处理,保证了焊接的高质量。
今年一月,上级要求十一中队对一条七千二百米长的注水管线进行试运投产。这条管线是别的油建队施工的。试压开始后,出现了压力不稳的现象。压力不稳可以有多种原因,其中包括管线渗漏的可能。检验员主张马上分段检查。当时,有的人认为,压力不稳,不一定是管线渗漏,况且这条管线又不是我们施工的,何必再费那么大事,主张放过。但是,在场的专检人员杨世明坚决反对,他认为:管线不是我们施工的,却是由我们检验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任何不合质量标准的问题检验出来,既然发现有问题,怎么能够因为费事就放过呢?党支部坚决支持专检人员的意见,刨开冻土,逐段试压。终于查出了因断裂而渗漏的焊口,及时作了处理,消除了这个隐患。
十一中队对自己施工的工程,一直坚持定期的质量“回访”制度。一个冬天,副中队长周占鳌带领几名工人来到一个投产不久的油井排上进行“回访”。他热情地向采油工人征求意见,得到的回答都是赞扬他们的工程质量的话。周占鳌想,采油工人没有意见,并不等于我们的工程质量没有问题。他迎着凛冽的北风,一口井一口井地认真查看。突然,发现有位采油工人身上沾了一些油污。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一边想,一边蹲在井口旁边仔细观察采油工人的工作情况,结果,发现工人在换油嘴时,不但操作很不方便,而且油嘴还有喷溅现象,工人身上的油污就是这样喷溅上的。周占鳌回队后立即向党支部作了汇报,并且组成“三结合”技术攻关小组,连夜试验,终于成功地改装了油嘴套,解决了石油喷溅问题,改善了采油工人的劳动和卫生条件。
坚持为提高质量练技术
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工程质量好次的一个重要因素。多年来,十一中队党支部一方面教育工人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教育工人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在政治统帅下,鼓励老工人教技术,提倡青年工人学技术,经常开展技术练兵活动。
电焊工孟文举的焊接技术开始不熟练。党支部就派老工人陈延年去带这个徒弟。为了带技术,首先带思想。陈延年常常对孟文举讲述旧社会工人当牛做马的苦,讲述新社会工人当家做主的甜。教育他,为了使工人不再回到旧社会,就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就要学会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孟文举在师傅的教育下,树立了明确的为革命而学,为革命而练的思想,跟着师傅勤学苦练起来。提高焊接技术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掌握焊把的腕力和双腿下蹲的耐力。平时,他学着陈师傅的样子,吃饭、开会都蹲在地上,以便练腿力;干活时,他专拣重焊把拿,以便练腕力;有时夜深了,他还用焊把夹着毛笔在灯下练平焊、立焊、仰焊等动作。他日复一日地坚持苦练,一直练到蹲几个小时站起来以后,头不晕,眼不花,手不抖,腿不麻。经过这样的艰苦努力,孟文举在老师傅的热情帮助下,终于熟练地掌握了一套经得起考验的焊接技术。
孟文举用同样的办法帮助青年工人王保权坚定政治方向,苦练技术本领。王保权焊过的焊口,一度气孔比较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怎么办?孟文举帮助他对症下药,勤学苦练。风天,风吹身子晃,焊把不断摇,容易出现气孔,他就专拣风天,迎着风头焊;雨天,材料潮湿,焊条吸收水分,也容易出现气孔,他又专拣雨天,顶着雨水焊。通过这样刻苦的锻炼,不断总结经验,王保权的焊接技术逐步提高了,焊口的气孔也逐步消灭了。今年的头四个月里,他焊了近千道焊口,口口质量达到高标准。
在十一中队,不管是老工人,还是经过老工人培训的新工人,不管是吊装工、管工,还是油漆工、瓦工,他们都有一套保证工程高质量的技术本领,他们建设的工程都能做到一次成功,质量都能达到优等标准。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