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八百里洞庭尽朝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03
第2版()
专栏:

八百里洞庭尽朝晖
湖南北部,长江中游,有一片一万七千多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区,号称八百里洞庭。这里包括汨罗、岳阳、湘阴、华容、南县、安乡、常德、汉寿、益阳、沅江等滨湖十县。
洞庭湖边,千里大堤,守护着附近八百多万亩肥田沃土,捍卫着六百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大堤上,一个个机电排灌站,一座座涵闸管道,连接着垸内千百条水渠。堤外防浪林带,郁郁葱葱,一望无际。
秋天,大堤内外,无边无际的稻田翻着金浪,棉田闪着银光。莲湖里莲蓬累累,湖洲上芦花丛丛,湖中扬帆鼓浪的渔船,堤上往来奔驰的车辆,构成一幅绚烂的丰收画卷。滨湖十县在连续十年丰收的基础上,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面对千里长堤,人们不能忘记旧社会水患频繁、堤倒垸溃的灾难。
一九三五年,洞庭湖一次溃决一千三百多个垸子,灾民达四百多万人,淹死三万七千五百多人。安乡县仅安永一垸,就淹死了四百多人,死绝的有十五户。
解放以后,洞庭湖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二十多年来,滨湖人民艰苦奋战,不断加强大堤建设,把六百多个支离破碎的小垸子,改建成一百一十多个大垸。整修和新建的防洪大堤达四千八百多华里,建设了五个大的蓄洪分洪垦殖区,有效蓄洪量达八十九亿多立方米。堤线比过去大大缩短,水系得到了合理调整。部分大堤还用块石和水泥板实行了永久性护坡。
滨湖人民在修建大堤的同时,还大力进行了电力排灌、渠系配套和营造稳产高产农田等建设工程。现已兴建排灌站六千一百多个,大、中、小型涵闸一万五千多处。架设了七千六百多华里高压电线。开挖了二万八千多条渠道和河流。无数支渠、斗渠、毛渠,组成了闪闪发光的水网。
四面环水,垸老田低的安乡县,文化大革命以来,加高培厚了四百多公里长的防洪大堤,修起了一万一千多公里的排灌渠道,新建了两万多处水利设施,共完成土石方八千五百多万方,相当于前十八年兴建工程量的四分之三。全县初步建成了渠系配套、排灌分家、田地成型、树林如带的农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在连续两年跨《纲要》的基础上,这个县粮食亩产去年超过了千斤,五业兴旺,成为湖南省的先进单位之一。
洞庭湖区的堤垸建设和排灌设施,从一九五五年以来,经受了多次洪水和旱涝的考验,越来越大地显示出它的威力。滨湖十县已有百分之七十的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
滨湖广大干部和群众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力争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一九七一年,安乡、汨罗两县粮食亩产平均超千斤,丰产田最高的达到两千六百多斤;棉花亩产最高达到四百一十多斤。粮食和棉花普遍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五成以上。养猪业、渔业、林业、湘莲、麻类,都有很大发展。
湘阴县的干部和群众为发展农业生产,狠抓两条路线斗争,保证农业战线有足够的劳力,不断改革旧的耕作制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九六五年粮食亩产只有五百多斤,一九七一年达到了九百四十二斤。
君山茶场的职工们,批判了“名茶不能高产”的谬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传说中的湘妃十二螺髻上,凌空架起渡槽,引来洞庭水,灌溉千亩茶园。去年,名茶产量由文化大革命前的四、五万斤,一跃为十一万七千多斤。
湖南特产湘莲的种植面积扩大了。人们又对湘莲加强了管理。它的产量由一九六五年的一万四千多担,增加为二万五千多担。
滨湖十县,除了大、中型国营渔场之外,大部分公社都有小渔场。随着科学养鱼技术的发展,捕捞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鱼产量逐年增加。去年十县产鲜鱼四十七万七千多担。
滨湖十县和十一个国营农场基本上实现了排灌、脱粒、农副产品加工、植物保护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机耕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县、社两级和一部分大队建立了农机修造网。滨湖人民正沿着机械化的道路迈进。
南县华阁公社是滨湖人民向机械化进军的一面旗帜。这个有三万二千多人口、四万一千多亩耕地的人民公社,已有大型机电排灌站八座,排灌机械一百二十三台,拖拉机二十八台,汽轮四艘,还有其他许多农机具。公社全部农田实现了机电排灌,机耕面积达到百分之八十三,植物保护、运输和农副产品加工大都使用机械和电力。
机械化耕作,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保证了农业精耕细作和稳产高产。华阁公社粮食连年增产,一九七一年亩产达到一千二百零二斤,林、牧、副、渔各业也迅速发展。
滨湖人民为了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充分利用湖区资源,积极发展地方工业。一座座工厂,如雨后春笋,在八百里洞庭的四面八方耸立起来。
翻开洞庭湖的苦难史,人们清楚地看到:这里的劳动人民,过去不仅遭受严重的水患,而且饱尝血吸虫病的痛苦。
红太阳照亮了八百里洞庭。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关怀下,二十多年来,一批批血吸虫病患者恢复了健康,一块块“高螺区”变成了“无螺区”。昔日疫水茫茫、人迹罕到的地方,如今变为生气勃勃、五业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八百里洞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呢?是人,是为革命而劳动和战斗的人。
劳动模范唐纯银,从一九五一年起,开始进行棉花丰产试验。一九七一年,他种的四亩试验地,亩产皮棉四百一十八斤,比解放前提高二十倍;他所在的大队去年种了一千四百亩棉花,平均亩产一百二十五斤。
劳动模范李光庆,不断探索水稻生产的规律。他种的二亩八分试验田,去年亩产二千六百零六斤;他所在的大队种的水稻,平均亩产一千五百三十一斤。他说:“做田里工夫,要想天下大事。为革命种田,亩产两三千斤也不能满足。”
老一代青春焕发,新一代茁壮成长。朱思端,这个二十三岁的女青年,是许许多多到八百里洞庭安家落户的知识青年中的一个。八年来,她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照耀下,在贫下中农的辛勤培育下,在这块土地上扎根、开花、成长。现在她是中共湖南省委委员、沅江县委常委。
象这样的优秀人物,正带领广大群众,战斗在八百里洞庭的各条战线上。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