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从铁锤到空气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03
第2版()
专栏:

从铁锤到空气锤
过去,山东潍坊的手工业就很有名。在鼎盛时期,这里连同昌邑县、潍县一带,素有“千盘红炉,九千绣花女”之称。但是,在反动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压榨下,到解放前夕,这里的手工业已经奄奄一息了。
如今,潍坊已是一座初具规模的工业城市。二百多个工厂,生产数百种产品,去年工业总产值比解放初期增长了六十倍。
市区东风桥、水泥桥一带,解放前是手工业比较集中的地方。桥下,白浪河沙滩上,支着草棚的打铁铺,一个挨一个。岸上,在许多低矮阴暗的草房里,散布着织布、白铁、编织等小作坊。如今,那些打铁铺、白铁铺、小作坊,早已发展成一个个现代化的工厂,建成一幢幢宽敞明亮的厂房。工人们操纵着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为建设社会主义而辛勤地劳动着。从小打铁的老工人、共产党员王硕田,现在是潍坊工具厂的锻工,他操纵着一百五十吨的空气锤,锻打着火红的钢坯。提起潍坊的变化,他激动地说:“过去,我抡铁锤,今天,我使上了空气锤。”
从铁锤到空气锤的变化,是从手工到机器操作变化的缩影。许多工人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原来织土布的工人搞电子,弹估棉的工人织毛呢……面对着这些巨大的变化,怎么不令人感动呢?
一列列火车,一辆辆汽车,满载着潍坊市工厂的产品,运往祖国各地。其中,柴油机、拖拉机、农机配件、机床、化肥、水泥等支农产品占了首位。广大职工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自觉地把工作转移到为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潍坊动力机械厂就是其中的一个。一九六二年,全厂职工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工业要为农业服务的号召,批判了“支农吃亏论”,由生产一些高利润的产品,改为生产双轮双铧犁、脱粒机等十几种农机具。以后,随着农业的发展,他们又生产农用柴油机。现在,全市直接生产支农产品的工厂有六十多个,基本上形成了以生产动力机械为主体,包括耕作、排灌、植保、化肥、水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的支农工业体系,初步成为昌潍地区支援农业的工业基地。
潍坊工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任务向上要,设备自己造!”潍坊合成洗涤剂厂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九六六年秋,一批干部和工人接受党和群众的委托,筹建洗涤剂厂。当时有人嘲笑他们:玩泥巴的想搞化工,真是伸手摸月亮。他们不去理会这些冷言讽语,奋发图强,自己动手建起厂房,刻苦钻研技术,改革了工艺流程和喷粉塔,建成了投资少、建厂快、年产千吨的小型洗涤剂厂。
在发展现代工业的同时,潍坊传统手工艺品也得到了发展。这里的嵌银、刺绣、地毯、桃雕、仿古铜等,技术精湛,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嵌银手工艺品,是用银丝或金丝,将优美的图案镶嵌在贵重的木制器物上,然后上漆打光而成。有些图案要镶嵌数万根长短不同的金银丝。这是潍坊有名的手工艺品。现在,嵌银工业已由解放初期的三户九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三百多人的嵌银厂,嵌银图案花样增加到三千多种,比解放初期增长了三十倍。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