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天生的“科学脑袋瓜”是没有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1-01
第4版()
专栏:

  天生的“科学脑袋瓜”是没有的
全国劳动模范工人工程师 卢盛和
我是大连工矿车辆厂机械加工工人。从一九五二年开始搞技术革新,二十年来,我和同志们一起搞成了插瓦机、自动铰丝机、四十吨拉床、多头钻床、五孔专用镗床、自动伞齿刨床等多项革新。有人说:“这是因为卢盛和天生聪明,长了个科学的脑袋瓜。”这种说法不对。我没有什么“天赋之才”,我能够搞成一些技术革新,是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和同志们一起参加三大革命运动实践的结果。
    头脑是加工厂
我刚进厂时,干的是车辆轴瓦加工活,用手工铲、锉、刮,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质量也不好。工厂党组织号召我们搞技术革新,我想,那是工程师、技术员和老师傅的事,象我这样年纪轻、文化低、连简单机器都操纵不好的人,还能搞那个吗?后来经过一段时期的生产实践,发现插床加工方法和我们加工轴瓦有些相似,我就想根据插床原理搞一个插瓦机。在老师傅的帮助下,这项革新成功了。用插瓦机加工轴瓦,提高效率十五倍,质量也有了保证。这件事,破除了我对技术革新的迷信,使我懂得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实践中得来的。我不加工轴瓦,决不会从插床上得到启发,搞出插瓦机来。
搞技术革新,常常产生“怕”的思想。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对事物的规律性不了解,没有把握。我由铣工改行操作镗床时,有人对我说,这是第一流现代化大设备,很精密,在床子上钻个小眼也得打报告。面对从未见过的大洋设备,我也觉得有些可怕。后来在操作实践中,我逐渐熟悉了这台镗床的性能和构造,发现它的径向自动走刀架构造不合理,尺寸对好后,一经震动就又变了,需要勤停车、勤测量,因而效率低、质量差。我在径向刀架上安了一个平衡锤,解决了矛盾。这个革新的实现,使我体会到,无论多么复杂的事物,只要努力去实践、总结,它的规律总会被认识和掌握的。认为事物复杂,望而生畏,不敢实践,这是懒汉思想。
当时,操作同样一台机床的工人对我说:“你聪明,干得好;咱不行,脑瓜笨。”我觉得话不能这么说。我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解放前只念过六年书,当了两年徒工。那时资本家净把我当佣人使唤,没有参加生产实践的机会,到头来连简单的机器都不会操作。同一个我,那时不实践,就什么都不会。这不是正说明我不是“天生聪明”吗?我所以能搞成一些技术革新,是党给了我实践的机会,聪明才智是从实践中来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
我搞革新设计的方案并不是我头脑里原来就有的,而是根据自己或别人的实践经验设计出来的。平时,我非常注意观察各种新机器的构造,凡是觉得有用的,都格外留心,认真研究。日子一久,我的头脑就积累了许多材料。每当要搞技术革新时,就用大脑这个“加工厂”把积累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经过一番加工改造,才提出革新的方案来。有一次,一辆汽车停在马路旁,司机正急忙检修,我也赶上去看看,询问一些构造原理,发现汽车发动机排气杠杆对于搞革新有用。后来根据这个原理,搞成了一个汽动卡具,提高了生产效率七倍多。
    反复,坚持,提高
一个革新项目,不是脑瓜一转就能搞成的,有时需要经过无数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才能找到成功的门道。即使有的东西搞成了,也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才能完善。
前几年,我们试制一台四十吨液压传动的大型拉床。一试车,床子发出很强的噪音。有的同志捂着耳朵说:“谁敢使用这台机床?没到跟前,耳朵就震聋了。”我以为把机床零件弄破了,经过检查,没有发现毛病。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在《实践论》中的有关教导,认识到,革新没成功,是坏事,又是好事,能使我们头脑清醒地去分析问题。通过实践检验发现错误,又通过实践的多次反复纠正错误,就能使我们的认识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这样,在多次的试验中,终于找到噪音是由油泵带动油箱壳震动造成的。后来我们把油泵安在油箱内的油池里,不仅解决了噪音问题,而且缩小了体积,使拉床更整齐、美观、安全了。
人们的认识总是在实践中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有一次,我根据手摇制绳机“偏心传动”原理,搞成了四头钻床,在这个基础上又搞成了更大更精密的五孔镗床。由于这台设备解决了关键问题,有的同志高兴地说,这台床子真搞“绝”了。我想,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是永远不会完结的,我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也永远不会完结,不能把局部认识当做绝对真理。五孔镗床对我们来说虽然是“空前”的,但决不是“绝后”的。我们认真总结了这两次革新的实践经验,解决了不在一条线上的多轴传动问题,又搞成了一台多头专用镗床,不仅顶替了一台大镗床,而且能够加工变速箱轴孔,又快又好。这个事实说明,小革新孕育着大创造,搞一项革新,增加一点经验,积累多了,掌握了一些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才能不断攀登技术革新的高峰。
    离不开群众的实践
技术革新取得一些成绩之后,我一度很自信,认为,搞革新和别人商量,麻烦很多人,浪费很多时间,七嘴八舌还不一定对,因而愿意一个人搞。我是在碰了钉子,跌了跤之后,才开始认识到,人要有自知之明。在技术革新中做出一点成绩,这是党的路线和政策指引的结果,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实践,是社会的实践,群众的实践。离开了集体,个人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一项技术革新决不可能仅仅是个人聪明的结果。革新方案是根据群众实践经验设计出来的,革新中所利用的材料、设备等条件都是群众创造出来的。个人的实践经验只是群众社会实践经验的一部分。如果把个人的一点经验、一孔之见当成普遍真理,不虚心向群众学习,不和群众实践相结合,就会陷入“狭隘经验论”的泥坑,在革新的实践中非碰壁不可。
我厂曾接受一项新产品生产任务,由于产品小巧精密,形状特殊,任务紧迫,没有专用设备,加工很困难。我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不仅和三结合技术革新小组的同志商量,还到兄弟单位去取经,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集中起来,拟定了有车、铣、刨、钻四台简易专用设备组成的加工流水线的方案。我拿这个方案和群众一起反复讨论研究、修改、补充、提高,很快把加工流水线制造安装成功了,提高了生产效率十倍多。
事实证明,个人是单枪匹马,群众力量能移山倒海。无穷的智慧蕴藏在群众之中。
我在向群众学习中,曾一度认为工人有实践经验,技术人员只会讲书本理论,因而不大尊重技术人员的意见。后来学习了毛主席在《实践论》中的教导,认识到:技术人员的书本知识,也是前人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不尊重技术人员的书本知识,实际是不尊重前人的实践。学习书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我在革新那个加工流水线时,遇到不会计算弹簧的问题,向技术人员请教,就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我过去对电工学一窍不通,通过向技术人员请教和读书,学到了一些知识,在电工和焊接上也搞出了多项革新。我感到,工人的实践经验很可贵,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也很重要,都应当认真学习,把两者结合起来学习,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