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英雄本色——记邢台县水门大队党支部书记王俊生艰苦奋斗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1-23
第3版()
专栏:

  英雄本色
——记邢台县水门大队党支部书记王俊生艰苦奋斗的事迹
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的劳动英雄、邢台县水门村党支部书记王俊生,如今还是水门——河北省邢台县浆水公社一个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当年,王俊生带领全村群众英勇打击日本侵略者,艰苦奋斗建设家乡,使水门获得了晋冀鲁豫边区模范村的光荣称号。如今,王俊生带领全大队群众经过艰苦奋斗,把太行之巅的这个穷山沟,建设成了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山村,使水门成了河北省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
三十年来,王俊生始终保持了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头,保持了无产阶级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水门大队,位于太行山区深处晋冀两省分水岭东侧的一个峡谷之中。两面的高山上,被叫做北垴的一面,从山下直到山顶,用石头砌成的水平梯田一层高过一层,最高的一排有六十多层。对面,在高耸的尖古垴崖下,郁郁葱葱的人造林,长满了一面又一面的山坡。层层叠叠的梯田,是王俊生领着大伙在一九六三年开始建设起来的;满山的林木,是他领着大伙从一九五二年起逐步栽下的。前来参观的人们看到眼前的景象,无不被老支书王俊生和水门群众长期埋头苦干建设山区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水门大队所在的地方,三十多年前是几家地主富农霸占的一片片荒山野坡。这里的穷苦人过着讨吃要饭的悲惨生活。一九三八年,八路军来了,水门成了太行根据地的一部分。王俊生,一个受饥挨饿的穷苦人,入了党,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这里的贫下中农组织起来,打退了日本侵略军的残酷扫荡,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解放以后,水门的建设迈开了新的步伐。一九五二年,王俊生带头办起了邢台县最早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那时起,他们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艰苦创业,到一九六三年,全大队植树造林五千亩,修地四百多亩,开盘山渠道两条,粮食亩产达到了四百八十六斤。
没料到,一九六三年八月,倾盆的暴雨整整下了七天七夜。山洪卷着巨石铺天盖地而来,冲走房屋一百多间,果树两万棵,二百多亩河滩好地大部分被冲成了乱石滩。剩下一些缺边少堰的山岗薄地,全大队八百多人,每人只合一分七厘地。在自然灾害的袭击下,有的人情绪低落了,一小撮阶级敌人也乘机出来煽动群众离开水门搬到外地去。
在这严重的考验面前,王俊生挺身而出。他揭穿了阶级敌人的破坏阴谋,带领着党支部的委员们走东庄串西庄,挨门挨户地安定群众的情绪,向群众宣传毛泽东思想。他坚定地说:“过去,三座大山没把咱压垮,穷山恶水没把咱难住。眼下,难道一场洪水就能把咱吓倒吗?有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只要大伙一条心、一股劲,就一定能战胜困难,重建水门!”王俊生的话,说得大伙心里热乎乎的。社员们纷纷表示:房子冲了再盖,土地冲了再开,树木毁了再栽,一定要把水门建设得更好!
王俊生和支委们经过商量,决定先修复河滩地,四周筑上坚固的护堤大坝。同时,他带着群众代表,走遍了水门的一万九千亩荒山,想在洪水冲不到的山坡上建设梯田。
可是,在这坡陡沟深的地方,要找一块能修成梯田的地可真难!拔海一千三百多米的北垴,是能修梯田的几个山垴中最大的一个。这里荆棘丛生,象牛那么大的和象房那么大的石头卧满了三四十度的荒坡。王俊生带着队干部在这里开始了战斗。为了探索修地的办法,他们先搞了两块样板梯田。他们里砌外垫,挖地两米深,把满地的石头挖出来,砌在地边。梯田里铺上了二尺多厚的浮土层,然后组织群众参观。大家一看都高兴起来,更加坚定了开山劈岭修造梯田的信心。
在建设梯田的斗争中,王俊生领着他的一家走在头里。全家四口人,每人打了两把七、八斤重的镐,白天反锁着门一早就上了山。一次,一夜风雪,一尺厚的积雪埋没了道路。清晨,雪还在随风飞卷着落下。这么大的雪,人们都以为不会修地了,没想到老支书王俊生一早起来,拿起铁锨、扫帚,沿着崎岖的山路,边铲、边扫上了北垴。老支书的行动深深激动了大伙,社员们纷纷赶上山,冒着飘扬的雪花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就这样,老支书领着大伙不管风吹雪打,连续苦干三个冬春,终于修成了二百零二亩高标准的水平梯田。
王俊生经常讲:“咱共产党的干部活一辈子,不管啥时候,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得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他是全大队干部和群众的榜样。修地打坝,他扛石头;突击种麦,他担粪;抗旱抢种,他特意买了一副大水桶,一担水从沟底一直挑到山上。群众心疼他,批评生产队长为什么不给老支书派点轻活,生产队长却笑着两手一摊,表示没有办法对付他。去年,年过六十的王俊生虽然身体不好,但除了外出开会外,仍下地劳动二百一十五天。
在王俊生的带领下,水门大队的干部和群众从一九六三年以来,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把耕地面积由二百多亩扩大到六百多亩,每人平均由灾后的一分七厘增加到七分地。造林面积达一万八千多亩,基本上绿化了全部山头。马牛羊猪各种家畜发展到一千多头,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一九七一年亩产达七百六十斤。
水门大队的干部和群众,热情地赞扬王俊生艰苦奋斗,一尘不染,几十年如一日。人们记得,早在一九四三年,王俊生积极响应毛主席发出的“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带头办起了全县第一个互助组。当年水门被评为晋冀鲁豫边区的模范村,王俊生被评为边区的劳动英雄,得到了边区政府奖给的一头黄犍牛。祖祖辈辈没有过自己耕畜的王俊生,从边区政府召开的“群英会”上一回来,没有把牛归自己,而是给了互助组。
这种克己奉公、不谋私利的作风,王俊生一直保持到现在。全大队一百八十多户人家,分散在十五里长的十几个山庄上。可是,谁家孩子多生活有困难,谁家有病人需要照看,谁家房子窄不够住,他都经常记在心里。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到一九六二年,全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他才换了全家几辈人住过的三间又破又漏的房子。
王俊生把艰苦奋斗的作风,传给了水门大队的下一代。这几年,这个大队作为一个先进单位,渐渐有了点名声。队里有些青年干部看到大队办公室里用的还只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那两张旧桌子和两个长条凳,就想盖几间房子,打一些桌凳,好招待前来参观的客人。本来,大队里有的是石头和木料,盖房子添家具,完全不是什么难事。但是,王俊生认为这种做法是在讲排场,坚决不同意。他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教导,向大家进行了一次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现在,处处为集体精打细算,在全大队已经形成风气。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