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加强调查研究 改进领导作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1-23
第4版()
专栏:

  加强调查研究 改进领导作风
中共旅大金州盐场委员会书记 王信
我从部队来到盐场,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使我体会到,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只有认真读马列的书,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俗语说:“不种千顷地,难打万石粮”。过去我以为,晒盐和种田一样,多灌池子多产盐。所以,每到晒盐旺季,就要求各分场千方百计多灌池子。
多灌池子就能多产盐吗?在通常的情况下,是“广种多收”,但也不尽然。
去年春晒季节,我到石河分场五班蹲点。开始也抓多灌池子。可是碰到这样一件事,对我教育很大。这个班有两个跑水工,一个卤源较多,一个卤源较少,因为我们盲目强调多灌池子,对他们一样要求。最初,两副滩的单产还不差上下。但是扒完第一茬盐以后,后者由于卤源不足,老卤撤不下来不说,还续了白水,出现了盐业生产的“三害”——老卤、晒盖、兑白水。这样,在扒第三茬盐时,造成了严重减产。班里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撤掉了多余的池子。五月中旬扒第五茬盐时,二人产量才一样。
以前,从“想当然”出发,多灌池子,反而少产盐;以后,从实际出发,少灌池子,反而多产盐。列宁教导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主张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路线。马赫主张第二条路线,即唯心主义的路线。”我并不懂晒盐,过去却一味主张多灌池子,就是犯了“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毛病,片面地认为“多种还能不多收”。事实上,只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才能做到主观和客观相一致。今年春,我们没有单纯追求灌池子的数量,而是根据卤源的实际情况,力争使每个池子吃饱喝足,并留有后备卤水。尽管今春降水量大于去年,但是头四个月的海盐生产却比去年同时期增长百分之十六点六。
以前,我以为,只要调查,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拿出好的主意。实际上,搞调查,并不一定都能得到真实情况,获得正确结论。如果是先入为主,带着框框去调查,非但摸不到真实情况,还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去年秋晒结束后,各分场都利用冬季时间改滩,为实现机械化创造条件。滩怎么改好?我考虑后,觉得还是普兰店分场的办法可行。他们把几个小池子并成一个千余平方米的大池子,一能除掉池埂和盐道,扩大结晶面积;二能充分发挥机械作业的效率;三为将来机器进滩扒盐创造条件,真是一举数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到稻香村分场去调查。这个分场正在讨论改滩问题,并且出现了分歧意见。一种是要小改;另一种是要大改,象普兰店分场那样。双方都摆出了很多理由。由于我脑子里已经有了个框框,对和自己想法一致的意见,越听越入耳,觉得句句是理;对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见,则成了“耳边风”,听不进去。有些老工人一再对我说,从现有条件出发,只能小改,不能大改。可是,我就是听不进。
分场决定按照我的意见,先改两副斗,共花了二十多天,改成四个大池子。改好后,我们请老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共同到滩里去鉴定。大家经过就地分析,一致认为,如果条件允许,改成大池子是好的;普兰店分场卤源比较充足,这样改是对的。但是,就稻香村的条件看,不能这样改。稻香村分场的问题是卤源不足。如果不顾条件,全部改成大池子,那只能灌一半闲一半,产量要减少三分之一到一半。这一摆,摆得我哑口无言。由于自己头脑里有框框,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还极力用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这样,表面上搞了调查,但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经过这个波折之后,我再来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觉得特别亲切和深刻。毛主席说:“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群众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体,真知在群众手里。只有眼睛向下,恭恭敬敬向群众请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后,我们按照群众的意见改滩,做到了多快好省,及时投入春晒生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