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一个集镇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2-01
第2版()
专栏:

  一个集镇的变化
陬市,是湖南沅水下游的一个农村集镇,有居民七千多人,其中闲散人口近六百人。这些人既不从事生产也很少参加学习,多数靠亲属供养,少数靠国家救济。就是这样一个集镇,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办起了许多集体生产事业。这个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
事情得从当地银行开展储蓄工作说起。去年年初,桃源县人民银行陬市分理处在上街居民委员会办了个居民储蓄点,动员居民储蓄。可是,办了三个月的点,只收储了三十多元。他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应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增加生产,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从农民取得税收”的教导,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认识到储蓄工作离开了发展生产,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认识提高以后,他们再次来到上街,决心首先帮助闲散居民发展生产。
在镇党委的领导和银行的协助下,动员了五个困难户,因陋就简,办起了一个竹器厂,编制土箕、蛋篓等。三个月时间,发展到三十五人,产值达八千二百八十二元,为国家提供税收二百六十五元,竹器厂增加纯收入一千六百五十八元。居民群众赞扬这个银行分理处,说他们“忙到了关键上,帮到了点子上”。两次到上街,两种工作,两种结果,使这个银行分理处的职工进一步提高了执行毛主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的自觉性。
为了进一步把全集镇闲散居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在镇党委的领导下,有关单位在居民中作了深入的动员工作。
开始,有个别资本主义自发思想比较严重的人,留恋个体单干,不愿参加集体生产;家庭收入多、生活过得好的人,舒舒服服图清闲,不想参加集体生产;一小撮阶级敌人则跳出来造谣诬蔑。大多数居民却说:“我们也有两只手,为什么在家吃闲饭!”随着阶级教育和路线教育的步步深入,居民中各种糊涂认识逐渐消除。自动报名参加的人越来越多。
组织起来以后,银行分理处又和街道干部、居民一起研究,按照个人特长和身体状况,分别不同工种,作出合理安排:组织家务事多一点和有些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参加竹器厂生产,或把原材料带回家去做;对劳力较强的,就组织他们办起了弹花厂和搬运组;对年龄较大、又有一技之长的,组织他们办起了蚊烟、钉子、草鞋、鞋刷、缝纫、修配等厂(组);他们还帮助二十六个有种菜经验的老年人在荒坡隙地上种了四十多亩蔬菜。通过因人制宜、逐人安排,全镇闲散居民,大多数人参加了街道厂(组)生产。街道厂(组)由原来的六个增加到三十四个。
这些街道厂(组)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实行修旧利废,大搞综合利用。他们在人民银行陬市分理处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同附近的厂矿、机关和农村社、队挂钩,利用各种边角废料,生产了多种产品。解放街竹器厂利用本镇沅水木材运输局做篾缆剩下准备当柴烧的黄篾,生产了农用雨具和包装用品二十多种,产值达一万六千多元。解放街钉子厂,从附近的棉纺厂、轧花厂等单位的废品堆里,清出了从棉花包上剪下来的废铁丝头八千四百多斤,加工成铁钉供应市场。
一年来,这些街道厂(组)为农业生产了各种铁、木、竹农具和雨具二万五千四百多件,为商业部门生产了竹器包装用品四万一千四百多件,鞋刷三万五千多把……。此外,还生产了四十多万斤蔬菜,养了二百零五头肥猪。
随着许多闲散居民参加生产劳动,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街道工厂既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厂房,又是学习的课堂。上街居民中的一些人,过去“无事串门扯白话,惹事生非常吵架”,现在劳动学习在一起,吵架扯皮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由于闲散居民参加了生产,去年一年,全镇少开支国家救济款八千八百多元,还为国家提供一万一千多元税收,集体积累二万一千五百多元,储蓄事业也迅速向前发展。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