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南海珍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2-22
第4版()
专栏:

  南海珍珠
东兴各族自治县沿海一带,盛产“南珠”,素有“珍珠故乡”之称。
这里气候温和,海水咸度适当、稳定。出产的珍珠光泽夺目,质量很好,驰名中外。珍珠除作装饰品外,又是一种名贵药材。可是,在旧社会,由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珠民家贫如洗,仅从事捕捞天然珠贝取珠;加上帝国主义者的滥采酷夺,致使珠贝大量减少,采珠业衰微破败,“珍珠港”变成了“无珠港”。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珍珠事业的发展。一九五八年,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指引下,中共东兴各族自治县委决定在这里建立珍珠场。他们把附近有经验的珠民请来,又由各族贫下中农选送部分优秀青年,和科技人员一起从事珍珠养殖工作。经过多年努力,美丽的珍珠港,焕发了青春。绵延数里的养殖区、海滩上、工作室里,到处堆满珍珠贝。育珠姑娘们围坐在珍珠贝旁,兴高采烈地开贝取珠。颗颗明珠,在太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
珍珠场除养殖天然珍珠外,还大力进行人工养殖珍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哲学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员,不断实践,不断前进。珍珠的产量大幅度上升,质量进一步提高。今年放养的珍珠贝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四倍;头批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三。
要养殖珍珠,首先必须摸清海底的奥秘,大力采集珍珠贝放养。作业区里怪石林立,海榄成堆,下海工人随时有被“海老虎”——鲨鱼咬伤的危险。但珍珠场的工人们为革命不怕担风险,他们在没有潜水设备的情况下,潜入海底,睁开眼睛,在又苦又涩的海水下,分别各色各样的贝壳和珍珠贝,然后把一颗颗珍珠贝拾回放养。时间一长,人们的身体被擦伤了,眼睛泡红肿了,加上海水压力大,有的口、鼻流血。领导劝他们休息,工人们却豪迈地说:帝国主义夺走了我们的珍珠贝,夺不了我们工人阶级发展祖国养珠事业的决心!共产党员、工人黄永裕,还带领大家到几十浬外的地方采贝,每天潜水上百次,然后将珍珠贝一船船运回放养区。
在“无风三尺浪”的南海养殖珍珠,人们还要经常与台风搏斗。有一次,北部湾海面上突然刮起了十级台风,一排排巨浪凶猛地扑来,一夜工夫,流沙便把他们辛勤采集、繁育的几十万个珍珠贝埋没了。在这突如其来的灾情面前,养珠工人毫不气馁,他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双手插进泥沙找珠贝。经过十天的紧张战斗,把几十万个珍珠贝,一个个从淤积一尺多厚的海沙中抢夺回来。
东兴珍珠场领导、科技人员,同工人一道组成“三结合”小组,他们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唯物辩证法,用科学的态度,一丝不苟地探索珍珠贝的繁殖规律,决心攻破孵化育苗难关。初时由于缺乏经验,多次试验都失败了。党支部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的伟大教导,提高了胜利的信心。一次,孵化的珠苗,突然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全场职工动员起来,象护理婴儿一样日夜守候在旁边,进行认真观察。他们并分析了历次失败的原因,和本地区气候、水利等自然条件,得出了结论:因连日暴雨,近岸的海水咸度降低,不适应珠苗生长;只要抓紧时机,出海打回咸水,孵化的苗就能得救。这次出海,由于风浪太大,小船一次又一次被抛上丈把高的浪尖,十分危急。在紧急关头,工人们毫不顾及个人的安危,一直在海上同风浪顽强地搏斗了两个小时,终于战胜了台风,运回了咸水保养珠苗。工人们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攻破了一道道难关,摸透了珠苗的“脾气”,掌握了珠苗的生长规律,成功地获得了珠苗,为创造珍珠人工育苗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珠墩放异彩,珠场育新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一批批知识青年来到这里安家落户。他们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哺育下,在老工人的教育下,同天斗,同海斗,同自己头脑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斗,迅速成为珍珠生产上的骨干。一批心红手巧的女知识青年被分配在植核室工作。植核是一项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为了练就一套过硬的本领,群众性的技术练兵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开展。育珠姑娘以“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利用残贝、死贝和海生动物,千遍万遍练习插核技术,有些人眼睛熬红了,手指练麻木了,洗洗冷水,擦擦手指又继续练。过去植核的吐珠率和死亡率高,成活率仅达百分之五十左右,现在成活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昔日颓废珠墩,今日欣欣向荣。过去,这里的人们曾经幻想着这个海湾,到处撒满珍珠,如同秋月一样明亮。可是,只有在今天,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珍珠港”才真正大放异彩。现在附近社、队,在珍珠场的帮助下,大量繁殖珠贝,他们采集和堆放的珍珠就象人们传说中的“珠墩落银河”一样,鲜艳夺目,把祖国的海疆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彩。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