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沙包地上绿油油——记厦门市前线公社黄厝大队夺高产的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02
第4版()
专栏: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

沙包地上绿油油
——记厦门市前线公社黄厝大队夺高产的斗争
福建省厦门市前线公社黄厝大队一派丰收景象。田野里稻谷金光闪闪,山岗上的菜园里蔬菜翠绿,谷场上红旗招展,……一九七二年这个大队在战胜严重干旱后,农业生产又获得了全面丰收,粮食平均亩产在一九七一年一千二百五十斤的基础上,有新的增长,多种经营搞得很好,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
黄厝大队解放前是一个石满秃山,漫野黄沙的穷乡村。这里土壤贫瘠,水源奇缺,全大队一千多亩耕地,全是望天田、沙包地,种草都难活。解放后,黄厝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一面保卫祖国海防,建设海防,一面着手改变黄厝的落后面貌,夺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黄厝原来没有一条溪,没有水库。黄厝人民在和大自然作斗争的多年实践中懂得,要在沙包地里夺高产,必须解决水的问题。他们打水井,挖池塘,和风、沙、干旱展开搏斗。一九六五年,在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中,他们决心在一个叫鬼子坑的地方修建一个容水量十七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时,迷信思想严重的人说:“不行呀,鬼子坑是风水地,动了它神要发怒的。”广大贫下中农坚决地说:“旧社会咱们没动它一撮土,神也没保佑过我们,今天咱要干革命,还能让迷信拖住后腿吗?”他们冲破了阻力,顺利地建成水库,使一部分农田得到灌溉,全大队粮食第一次达到自给。这次胜利,更加鼓舞了黄厝大队干部、社员战天斗地夺丰收的信心。一九七○年,他们又打响了修建“拥军爱民”水库的战斗。这个水库容水量四十六万立方米,工程较大。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用了一百零五天的时间,就把水库修建起来。
二十多年来,黄厝大队先后投入五十多万个工日,挖、填土石四十多万立方米,总共修建水库四座,水井、水塘、水坝八十多处,把厦门市最高的山——云顶岩南坡的雨水全部收集起来,容水量达到一百五十多万立方米以上,大大提高了抗旱能力,使一千多亩望天田、沙包地得到灌溉,其中六百亩变成了旱涝保收田。
要在沙包地上种粮食,植树造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黄厝过去树木很少,一阵大风来,黑土变黄沙,土地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一九五五年,黄厝大队干部、群众开始在海滩地上种树苗,经过几次失败,才慢慢掌握沿海绿化的规律。连续坚持十几年,一共种了十几万株。现在,这些树苗已经长成一片林海,特别是海边那条两公里长的防风林,有效地挡住了狂暴的海风,保护着大片土地。
在毛主席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指引下,黄厝大队还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目前,全大队利用水库、水塘放养了十几万尾淡水鱼,还在附近浅海发展海带、珍珠贝等滩涂养殖,结合造林绿化种植果树。全大队生猪存栏数已达到一千三百多头,平均一人一头多。新华社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