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千年采石放新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02
第4版()
专栏:

千年采石放新采
采石,位于马鞍山市,依山傍水,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
采石,原名牛渚。据传“三国”孙吴赤乌年间,从这里一口井中掏出一块五光十色的采石,便改用此名。
解放前,采石镇满目都是贫民的“鸡窝巷”、“人字棚”。真正创造采石历史的劳动人民,长年过着苦难的生活。当时,采石镇百业凋零,仅有几家酿酒和制造茶干(即豆腐干)的小作坊,也时开时闭,是一个落后的古镇。
“一唱雄鸡天下白”。解放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了。采石的面貌随着祖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而日新月异,钢城马鞍山市兴建后,采石成为它的一个市区。二十三年来,采石在整个马鞍山的建设蓝图中光采夺目。现在,采石已有大小工厂十五家,能生产化肥、机械、白炭黑、工具、刺绣、食品等近七百种产品,从一个落后的消费的乡镇,变成为马鞍山市化工、机械和食品加工的生产基地。这是采石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设在采石的马鞍山市第二工具厂的发展,就是采石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个工厂的前身,是当涂县铁木合作社的一个流动作业组,职工就是十来个打铁的、锤鱼钩的、铸首饰的匠人。就是他们这十来个人,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发挥了骨干作用,二十年来和新工人团结战斗在一起,革新机器,自造设备,使这个厂逐步由小变大,从一个铁业小组发展成机械化生产的工具制造厂。它利用马钢的下脚料,生产出一百五十多种优质工具,产品远销到河南、河北、四川等六省。
今天,采石传统的茶干、鱼鲜等土特产的生产更加欣欣向荣。采石茶干美味可口,二百年来远近闻名;但是解放前每天只出百十斤黄豆的茶干。茶干工人吃的是豆渣,睡的是磨道,象压茶干一样受到作坊主的压榨。他们辛勤制作的茶干,全成了地主豪绅的消费品。现在,已有了一个机械化生产的采石茶干厂,一年能生产八十多万斤黄豆的茶干。每天清晨,全市各个菜市上,都有大量采石茶干供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茶干还畅销到芜湖、合肥、蚌埠、南京等八个城市。
采石江面历来盛产鱼鲜,尤以鲥鱼、螃蟹、鳗鱼为珍品。解放以前,采石流行着一首悲惨的渔歌:“横江鱼,不好捞。鬼子巡逻艇,渔霸手中刀,国民党捐税更是吃不消;大江河呀煮野菜,破船烂网苦难熬!”苦难的渔民,落后的渔具,只能在江边捞些小鱼小虾。社会主义革命解放了广大渔民的生产力。他们依靠集体力量发展渔业生产,特别是近年使用机帆船和尼龙网后,捕鱼量更是年年增加。一九七二年还没到头,采石渔民已捕捞了各种鱼鲜近三十万斤,其中名贵的鲥鱼,比一九七一年增产了七倍之多。现在,拥有先进渔具的采石渔民,“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一个夏天,十级强台风袭来,长江上惊涛裂岸。采石渔民们已经完全不是唐代诗人李白当年形容的“狂风愁杀峭帆人”。他们勇敢地驾驶着机帆船,驶向风急浪高的鱼峰处,摆开阵势,一网就打了一千六百多斤刀鱼。
为了丰富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采石设立了园林管理处,修整了名胜古迹。每当假日之时,马鞍山市的钢铁工人和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纷纷来到采石公园休息度假,参观古文物展出。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