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河南省西平县师灵公社朱庄大队党支部是怎样实行民主办社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1-03
第4版()
专栏:

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
——河南省西平县师灵公社朱庄大队党支部是怎样实行民主办社的
粮食亩产超过九百斤,皮棉亩产超过一百三十斤的朱庄大队,十多年前亩产粮食只有一、二百斤,亩产棉花不过几十斤。那时,群众怨干部“没本事”,干部怪群众“落后”。今日却不同了,群众夸干部有本事,干部赞群众觉悟高。是干部换了吗?不是!支部的主要成员还是那几位。人没换,却换了思想作风。他们在多年实践中越来越真切地懂得了:“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从“管群众”到“群众管”
土生土长的干部,遇事还要不要同群众商量?原来他们认为:谁家有几口人,那块地咋个样,闭着眼睛也一清二楚;商量不商量,还不是一个样?“干部嘛,就是管群众的,干部叫干啥群众就干啥呗!”
有一年,党支部研究了一个挖塘蓄水的计划。群众提意见说:“光靠雨水,不保险;还是打井好,靠地下水,旱了有保证。”支部领导成员不以为然,还是叫大家挖了几个塘。当年遇秋旱,地干塘也干。事实教育了他们,他们同意打井了。但是,在哪里打?怎么打?又没有和群众商量。一冬打了十多眼井,摆成一排,看来整齐划一,但没有对准地下水源,又失败了。
大队干部逐步觉悟到自己并不比群众高明。从此,凡是生产上的事,就比较注意发扬民主了。
可是其他事情呢?一些干部还是觉得自己比群众高明。每到秋收分配的时候,社员群众追着干部问:你们怎么确定分配比例的?我怎么分这么一点点?大队的公共积累咋用的?工分值咋计算的?有些干部不耐烦,说:“你当家还是我当家?”“我没有多吃多占,你不相信干部,去查账好了。”有时候甚至吵起嘴来。
事情引起了党支部的注意。支委会上集中讨论了这样的题目:群众该不该问?过问这些事是好事还是坏事?集体的事应该谁来当家?经过一番争论,大家一致认为:群众关心分配,要求了解本队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情况,是正确的,是好事;群众有权监督干部执行党的政策,有权过问财务收支。凡是有关群众利益的大事,都要交给群众讨论。
机械化在发展,原来放农具的几间小土房放不下大型机械,怎么办?一九六八年,大队准备盖新瓦房做机器房和办公室。这个方案交给群众讨论,大家说:办事要分个缓急,应该先盖储备粮的仓库。因为粮食增产后各生产队的小仓库容纳不下,最好由大队建造大仓库统一保管,既节省人力,又减少消耗,是落实毛主席的备战备荒的伟大方针的当务之急。支部采纳了群众的意见。大队建造了大仓库,为各生产队代管储备粮六十万斤。机器房后来才盖。
靠说服,不靠压服
对待群众中的不正确意见又该怎样呢?
机械化发展了,两台胶轮拖拉机,三台履带拖拉机,一部载重汽车,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有人提议:抽出两台拖拉机和卡车出外专搞运输,一天就可赚钱三百元;还说:这是为集体赚钱积累资金,算不了搞资本主义。大队党支部认识到这是个方向、道路问题,交给干部群众讨论,最后统一了认识:朱庄由穷变富是由于走了毛主席指引的组织起来、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大道;今日富裕了,有了机器,如果不用在扩大再生产上,不顾农业生产的需要而用农业机械去赚钱,就会滑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接着,支部发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使农业机械在农业增产上充分发挥作用。他们发现,还有不少人工操作的农活可以改为机械操作,提高劳动生产率,腾出更多的劳动力用于精耕细作。现在,他们的拖拉机,除原来的服务项目外,还用于打畦、播种、中耕锄草、收割打场、平整土地、带动砖瓦机等,有时还支援兄弟队。
每到冬季,社员们忙着盖新房,常和搞农田基本建设闹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个问题?支委会成员感到为难:不叫盖吧,生产发展了,社员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是正当合理的;盖多了吧,与水利建设、平整土地争劳力,不利于来年增产。他们向群众提出: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的位置怎样摆得正?讨论来讨论去,大家逐步明确了:只有把生产放在首位,搞好了,才有条件逐步改善生活;如果片面地要求多分红、多盖房,水缺源,树无根,还谈什么对国家多贡献!社员思想通了,纷纷要求缓盖房,全力投入冬季生产。支委会的同志们认为完全不盖房也不对,便让社员按照需要的缓急,民主商定盖房的先后次序。过去是争着盖房,现在都是互相谦让了。
永远不可忘记群众路线
朱庄大队党支部在工作实践中,尝到了走群众路线的甜头,工作越来越顺利,经常听到群众的赞扬声,有的同志一度出现了忘乎所以的思想苗头。
制订一九七一年种植计划的时候,支委会有些同志提出小麦、玉米和棉花套种,由两千五百亩扩大到三千亩。理由是:一九七○年玉米、棉花套种获得了双丰收;外地的小麦、玉米、棉花套种也成功了。他们满以为很有把握。群众提意见说:劳力太紧张,摆弄不开。群众的这个意见,他们没有听进去。结果,那年虽然增加了五百亩套种面积,棉花却比一九七○年少收四万斤,粮食总产量只增加了几千斤。
这个教训对党支部的同志们触动很大。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有了小面积成功的经验不等于扩大了面积一定成功,有了外地的成功经验不等于用在本地一定成功。个人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一旦忽视群众的智慧就要吃苦头,任何时候都不可忘记群众路线。
一九七二年的套种计划和措施,又交给群众民主讨论了。全大队仍套种两千五百亩,皮棉却比一九七一年增产十万斤左右,粮食增产幅度也显著提高,夏季一季交售小麦五十万斤,超额完成了全年粮食征购任务。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