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不断摸索经验让红薯高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2-02
第4版()
专栏:

不断摸索经验让红薯高产
湖南省慈利县风洞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吴贤明
俺大队是个产红薯的地方。一九五八年,亩产鲜薯平均达到五千斤,得到上级机关的表扬。可是在这以后的十多年中,单产老是五六千斤。在党的
“九大”精神鼓舞下,大队领导班子开会分析红薯产量上不去的原因,我发现自己头脑里有骄傲自满情绪,总认为“红薯亩产六千斤,是猴子爬竹竿——到了顶”。一次,旱粮站有个农业技术员从外地参观回来说,华北地区有的地方红薯亩产七千斤以上,还在为革命继续研究高产措施。他的话对我的触动可大啦,心想:人家亩产七千多斤,还不满足,俺才六千斤,就说爬到了“顶”,这不是太可笑了吗?“到顶”的思想,是与毛主席关于继续革命的教导相违背的,是自己还不懂得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和认识真理无止境的道理造成的。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加深、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才会为革命种田,永不知足,永远前进。
毛主席教导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改造呢?
记得在一九六九年,我听人家介绍广东等地种红薯的经验:“种薯没得巧,只要插得早。”心想,早点插不仅生长期长,而且还可充分利用本地四月、六月间多雨和适宜的气温条件,躲过七、八月的高温干旱,加速藤叶的生长,促进薯块的形成与膨大。我们在当地播早稻种时,就开始作窖种红薯试验。可是事与愿违,薯种老是不萌芽,有的还死掉了,只有背风向阳地方的稍强点。什么原因呢?我到旱粮站请教,发现他们窖的薯种萌芽快,原来是用了温床育苗法。就是说,种红薯与温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广东等地气温高,而俺慈利山区的气温低,想早点插薯,却又按老法窖种,随便往地里一埋,薯种自然不会萌芽,甚至受冻烂掉。后来,我们用温床育苗、“双气”育苗(即利用火气和蒸气育苗)或火炕育苗,试验结果,薯苗的确长得既快又壮。
取得育苗的经验后,我进一步问自己:红薯在插苗后的各个生长阶段与温度有什么关系呢?为了取得这个认识,我把铺盖搬到试验地,花了五个来月,仔细观察温度在红薯增产中的作用。后来又翻阅有关技术资料,我才懂得了:温度过高,茎叶制造的养分消耗太大,不能满足薯块膨大的需要;温度太低,茎叶的光合作用相应减弱,薯块就得不到充足的养分。
掌握红薯这个生长规律后,我们在第二年的生产中加以运用和检验,果然很成功,亩产达到了七千多斤,比原来增长一千多斤。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是别人创造的或自己创造的经验,往往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运用这些经验时,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决不能把经验绝对化,当作一成不变的公式到处套用。否则就会在实践中遭受失败。
对于种植农作物,俺庄稼人常这样说:在水利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多收少收在于肥”。这话反映了种庄稼的一般规律。但怎样施肥,施多少,又得从实际出发。就拿一九六九年的红薯生产来讲吧,从开始整地起垄,我曾一个劲儿在一些地里增施各种肥料,谁知效果却不佳,尽管茎叶很旺,产量反而比别的地的低。一些老农帮我分析说:“红薯红薯,要的是‘薯’,不是要藤,插苗后马上大量施肥,光长藤有啥用。”后来通过反复比较,证明老农的观点是正确的。从插苗到收获,红薯的根、茎、叶长速很不一样,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各有其生长中心。有时需要多施肥,有时则要少施肥,有时甚至不要施肥。还因生长中心不同,施肥的种类也有区别。这就告诉我们:矛盾既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就是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此,我们办事情决不能没有区别,而只能是“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不同质的矛盾。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解决矛盾,达到发展生产的目的。弄通这个道理后,一九七一年,在给红薯施肥时,我们就根据红薯各部分在各个生长时期的需要,采用了底肥足、窝肥早、果肥巧的“九字诀”,把肥料施到节骨眼,用到了“火候”上。这一年,其他措施也跟了上去,全队一百四十亩红薯,平均亩产八千多斤。我种的两亩试验田获得了亩产一万四千斤的好收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