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为了加速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记吉林省著名劳动模范、吉林染料厂工人工程师侯德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02
第3版()
专栏:

为了加速祖国社会主义建设
——记吉林省著名劳动模范、吉林染料厂工人工程师侯德武
在不久前举行的吉林市工交、财贸系统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上,人们热烈赞扬老模范侯德武年年做出新贡献。二十年来,他先后实现了一百二十多项技术革新,十二次获得省、市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技术革新能手的称号,十四次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
“有了总路线精神,就能闯出新路”
一九六九年夏天,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的鼓舞下,吉林染料厂掀起了采用新工艺、改造旧设备的技术革新热潮,刚从北京参加“九大”归来的侯德武立即站在这场战斗的最前列。在工厂党委领导下,他和一批老工人组织起老工人参谋部,哪里出现难题,就奔向哪里。
染料生产过程中用的大量酸碱对设备腐蚀很大,被工人们称作“酸老虎”、“碱老虎”。有些设备抗不住酸碱的侵蚀,很快就腐蚀坏了,侯德武看了十分心疼。他把老工人参谋部的同志召集起来,组织了一个研究化工设备防腐蚀问题的战斗小组,决心寻找耐腐蚀的新材料,治服“酸老虎”和“碱老虎”。
有人说:“化工设备防腐蚀的许多问题,至今全国都没有解决,我们不要再白费力气了。”
侯德武说:“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更需要我们研究。有了总路线精神,就能闯出新路!”
钳工出身的侯德武过去没有学过化工防腐知识。但是他想:有毛泽东思想指路,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盛夏,他冒着酷暑到市里有关工厂向有经验的老工人和技术人员请教。深夜,他仍然在查阅各种技术资料。办公室、机器间、走廊上,放满了各式各样的试验模型。金属材料,他试过了;刨花、锯末、稻壳,也试过了。但没有一种材料是合乎理想的:有的虽然耐腐蚀,却不耐高温,有的不易成型,有的价格太贵。有人说:“有一利,必有一弊。不能要求十全十美。”侯德武说:“搞什么都要符合总路线精神,都要多快好省。”他不折不挠,继续进行试验。
路,终于从原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来了。侯德武采用一些既容易制作又非常便宜的材料制成了几种耐腐蚀的化工设备,在全国化工防腐会议上受到赞扬,推广到其它化工企业。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侯德武,路线觉悟进一步提高了,时时刻刻想着为加快祖国前进的步伐贡献自己的力量。染料生产中需要一种精密复杂的高速喷雾干燥器。这种设备要在二百度的高温中,以每分钟七千五百转的高速度运转,比发电机的转子还要快一倍半,被称为染料工业的尖端设备,长期以来我国自己不能制造。侯德武勇敢地担负起试制我国第一台高速喷雾干燥器的任务。有人说:“我们染料厂只有几台加工备品备件的小机床,要试制这么精密复杂的大型设备,是沙漠里栽花,困难太大了。”侯德武说:“要攀高峰,就不要怕走险路!”他同几名老工人、技术员合作,经过五年时间,作了二百六十多次试验,终于在不久前把这种尖端设备试制成功了,为我国染料工业填补了一项空白。
“为了革命,必须勤奋地学习”
侯德武说:“为了革命,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勤奋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文化大革命以前,侯德武始终坚持不脱产学习,用十四年的业余时间,学完小学、中学和大学工科的课程,从一个原来只念过一年半书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一个工程师。文化大革命以来,侯德武担任了厂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吉林省委委员,学习劲头更足了。给他安排好的办公室他不去,却在自己操作的机器房里,摆了一张工作台和两个卷柜,放满了各种书籍、技术资料、图纸、试验仪器、工卡具。白天,他和工人一起劳动,处理公务。晚上,就坐下来看书学习和进行技术研究。几年来,他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哥达纲领批判》、《法兰西内战》等马列著作,又六次通读《毛泽东选集》,其中有些文章读了不下二十遍,写了十几万字的笔记。为了解决全厂技术改造中的各种技术课题,他对化工机械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钻研。现在,侯德武是一个能够掌握车、钳、铣、刨、磨几个工种的多面手工人,又是一个能独立进行设计、研究和指挥生产的化工机械工程师。
一年夏天,侯德武离开吉林市到外地支援一项工程建设,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参加施工,每天仍然挤出时间看几十页书。大家看他双眼熬得通红,把床上的书都给藏起来,希望他安静地休息几天,可是转眼之间,又看他捧起一本书读起来。书都藏起来了,他怎么还有书?大家一查,在侯德武带来的枕头里发现了“秘密”,原来他把枕瓤子抽出去了,里面塞满了书籍。多年来,侯德武养成了习惯,凡是带着行李外出,就用书代替枕头瓤子,睡觉之前就拿出一本来看看。侯德武说:“社会在前进,技术在发展,革命和生产中提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要不加紧学习,怎么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为了探索新的技术知识,侯德武常常不辞辛苦地到各地工厂去学习生产经验,到图书馆里查阅上百种资料。他常常把模型、图纸、计算尺随时带在身上,在车站等车的片刻,在电影开演之前的空隙,也要拿出来琢磨一阵。有时躺在床上翻来复去思索一项技术课题,有了一些眉目,立即翻身起来,看书、画图、计算,或者跑到车间做试验。
一九七○年以来,车间里来了一批徒工,有几个学习开车床的青年,进厂半年还不会看图纸,不会磨刀。侯德武十分着急,他想,这样下去,怎么能担起革命重担?就向他们讲述了自己二十年前的一个故事。那时,侯德武怀着满腔热情走进工厂,希望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可是有一次跟师傅去安装一台电磨,让他计算一下用多大的皮带轮才能把电动机的转速减慢到适应磨盘的转速,他计算了两天,憋得头昏脑胀也没有计算出来。师傅说:德武呀,搞社会主义建设,要热情高,干劲大,还要掌握科学知识,学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从此,侯德武踏上了勤奋学习的征途。
青年们听了侯德武讲的故事受到很大教育,下决心为革命学习技术。一九七一年底,侯德武根据青年的要求,在车间里开办了技术学习班,他亲自讲了第一课,又请老工人和技术人员讲了《金属材料学》、《热处理》、《机械制图》、《机械制造计算》、《电工基础》、《优选法》等课程。经过一年的学习,这批青年工人进步很快,成为车间里的一批生力军。
“搞建设,就是要和时间赛跑”
工人们称侯德武是“一刻也闲不住的人”。在文化大革命的急风暴雨的日子里,侯德武积极地参加声讨党内一小撮走资派的战斗,并且在革命群众组织中担负着领导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他每天仍然坚持参加八小时生产,看书学习和技术革新活动也没有中断过。最近几年,侯德武继续战斗在生产第一线,技术革新活动更加活跃了。
侯德武从那里获得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呢?他自己回答说:“时间是抢出来的。搞建设,就是要和时间赛跑!”
一九七○年初,二号车间实现了一项重要的工艺流程改革,急需制造一台技术先进的浮阀塔。拿到外地加工至少要半年时间,侯德武听说以后,主动把这个活揽过来了。当时,因为他一、两周内的工作已经安排得满满的,他就挤出晚上休息时间及时地设计出浮阀的模具,接着又和几个工人一起提前制成了浮阀塔。二号车间的职工十分感激,侯德武却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环扣一环的,一个环节慢了,就影响一大串。慢腾腾的,要误大事。”
侯德武做一项工作,进行一项技术革新,能够一气呵成的,就不分两次、三次做。他说:“搞革新也象蒸馒头一样,一气呵成,一、二十分钟就可以蒸熟了;中间停火,就要花成倍的时间。”有一次,侯德武为了研究试制一项关键设备,到黑龙江省学习经验,坐一天火车回到吉林市时,已经是夜间十点钟了。他没有回家,却连夜赶到工厂,把那项关键设备的革新图纸设计出来。翌日,朝阳照耀着松花江畔的化工区,工人们来到车间,看着离别几天的侯德武双眼布满血丝,手里拿着设备改造的草图,知道他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一九七一年七月,中共吉林市委派侯德武带领一支工人小分队去吉林省西部草原地区增援一项工程建设。一到工地,正赶上连绵的阴雨天,大草原上一片泥泞,汽车不能行驶,施工器材运不进去。侯德武说:“为了加速工程进度,一天也不能耽搁!”他带领工人同雨水和泥泞搏斗,连续奋战几天几夜,把器材抢运到了工地。后来,要安装几个三十吨重的大部件,有人主张等几天借来大吊车再动手,侯德武说:“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等!”他主持召开了“诸葛亮会”,想出用绞磨拉、铁管滚、杠子撬等土办法,把几十吨重的设备一件件地安装上去了。就这样,他和全体职工共同努力,使这项工程提前竣工。
侯德武说:“时间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都是相等的,但工作效率却大有不同。按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精神,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就会把事情办得更多些、更快些、更好些、更省些,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更大些。”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