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通天河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8-01
第3版()
专栏:

通天河上
在长江发源地带的通天河上,有一座一百多米长的公路桥,它是连贯青藏高原南北交通的枢纽。桥旁驻守着兰州部队骑兵某部二连一排。当地的各族人民亲切地叫他们是“通天河桥头的红哨兵”。
一排的干部战士在完成守桥任务的同时,还利用节假日,深入到附近的山寨和帐篷,进行细致的社会调查,开展宣传活动。这里,山大沟深,海拔在三千六百米以上。他们不顾空气稀薄,翻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沟又一沟,一年多来,足迹踏遍了桥头四周的每家每户。
一排的干部战士和桥头附近的各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春天,他们把积存的一车车肥料,送到各生产队的地里,帮助社员在新开垦的土地上撒下幸福的种子;秋天,他们顾不得收割自己的庄稼,而是首先帮助生产队龙口夺粮,收割青稞。平日,战士们警惕地看护着桥上的一柱一石,注视着桥旁的一草一木,把大桥通道上的沙土和积雪打扫得干干净净,让来往的车辆和行人畅通无阻。
去年七月的一天中午,炎炎的烈日照耀着大地,两位藏族牧民赶着一群牦牛要通过大桥。但是,这些自幼生活在草原上的牦牛,怎么也不敢通过,急得那两位牧民直吹口哨、直跺脚。这时,值勤的藏族战士达白和汉族战士郭金城,跃上前去,帮助牧民?赶。这些牦牛见了生人,更加不客气,举着锐利的双角,直向他们冲来。达白和郭金城毫无惧色,很快就抓住了牛鼻子,把牛拉过桥去。
通天河水滔滔向前,通天河大桥象一道铜墙铁壁,巍然屹立在江河源头。当地的藏族牧民欢欣地唱道:“通天河再长,也有头;巴颜喀拉山再高,也有顶;亲人金珠玛米的好处呵,通天河流尽也唱不尽,巴颜喀拉山搬平也说不完”。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