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阅读
  • 0回复

祖国西南的重要商品粮基地 都江堰灌区全面丰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16
第1版()
专栏:

祖国西南的重要商品粮基地
都江堰灌区全面丰收
祖国西南的重要商品粮基地——都江堰灌区,继今年夏季丰收以后,又传出了秋粮丰收的喜讯。在灌区八百万亩农田上,水稻、玉米和甘薯等粮食作物,样样增产;棉花、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产量也超过去年。灌区所属的二十七个县(市),出现了县县增产的喜人局面。
记者到这里访问时,广大干部和社员正在踊跃向国家交公粮,卖余粮。千车万担的送粮队伍,使国家仓库的工作人员忙得日夜加班,应接不暇。
位于川西平原的老灌区,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全年无霜期在三百天左右,有优越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但是,过去这里的粮食产量长期停滞不前。近几年来,这里开始有了变化,特别是今年,许多县、社的农业生产迈出了新的步伐。老灌区南部的彭山县,今年就突破“老八百”,粮食亩产一跃过千斤。
彭山县自从一九七○年粮食亩产跨过《纲要》后,连续三年都在八百斤上原地踏步。开初,县委有些领导成员只是怨天尤人。后来,在批林整风运动的推动下,他们迈开双脚下到基层,同社队干部、贫下中农广泛交谈。广大基层干部和贫下中农迫切要求县委加强领导,迅速改变“老八百”的局面,同时批评县委领导成员安于现状,怕苦怕累,光号召别人干,自己不带头干。
县委领导成员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振奋了革命精神,把指挥农业生产的领导机构搬到第一线去。县委主要领导成员全部下到基层,并组织了县委机关百分之七十的干部也深入农村,同社员群众并肩战斗。在县委的带动下,全县迅速出现了一派朝气蓬勃的新局面。过去长期推广不开的一项重要增产措施——双季稻,今年比去年扩大了一倍多。复种指数提高后,劳力畜力紧张,广大干部和社员就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用加倍的努力来克服这些困难。艰苦的劳动,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果实,“老八百”的帽子今年一下子就摘掉了。
过去,人们一提起都江堰灌区,很自然地就把它和川西平原等同起来。可是现在情况变了。
都江堰的水渠早已跨出了川西平原,今年还穿过高山峡谷伸展到川中丘陵区的简阳、仁寿、中江等县,扩灌了近百万亩农田。这里的丰收景象,给古老灌区增添了新的光彩。
简阳、仁寿等县都是“十年九旱”的地方,去冬今春也未下雨,不少社队人畜吃水都发生了困难。就在今年春耕大忙的紧要时刻,都江堰水穿山而过,沿着新挖的渠道和干涸的河沟,注入一片片干裂的农田。当地群众激动地说:这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给我们引来的“幸福水”!
水流到哪里,哪里就生机勃勃,各项作物的产量急剧上升。秋收一开始,社员们就普遍反映,今年棉花和水稻实际收打的产量都超过了原来的估计。简阳县受益的二十九个公社,棉花每亩普遍比去年多收二十多斤,大春粮食产量比去年增加二成。
川中丘陵区和川西平原紧紧相连,后者海拔高于前者,但由于巍峨的龙泉山脉横卧其中,千百年来,丰富的都江堰水被局限在川西平原,干旱的川中丘陵区却得不到灌溉。紧靠龙泉山的简阳、仁寿、中江等县的干部和社员,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特别是经过批林整风运动,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把对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的仇恨,化为重新安排河山的巨大力量,打通龙泉山的水利工程动工了,并以人们预想不到的速度顺利进行。
简阳县人民自力更生,知难而进。他们在缺乏现代化施工设备的情况下,只用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便在龙泉山的中部拦腰挖通了一条长达六千二百多米长的过山隧洞,今年二月正式通水。
仁寿县一百二十多万人民,在龙泉山南端的峡谷中筑起了一道高五十三米的拱形大坝,打通了一千多米长的引水洞。从此,一座和都江堰老灌区连接,能蓄水三亿立方的大水库,巍然出现在龙泉山中,一百多公里长的东、西干渠沿着连绵的丘陵山头伸向远方,一座座渡槽屹立在两个山头之间,数以千计的大小水利建筑物星罗棋布,使都江堰的渠水流进了仁寿县的田野。
都江堰灌区各地人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顽强地改造山河,保证了今年的丰收,同时也为继续夺高产创造了许多好经验。
秋收工作还未完全结束,县与县、社与社、队与队之间,相互参观学习和取经送宝的活动就迅速展开。四川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什邡县,今年粮食增产一成多。当这个县听说邻县的双季稻产量高出本县时,县委书记就带着全县的公社和大队干部去参观学习。回县后,他们对照检查自己的差距,准备明年及时栽插早稻,扩大双季稻的面积。全县一边抓紧秋收,一边出动了二万多头耕牛和两百多台拖拉机,做到收割一块,翻犁一块,力争适时播种小春作物,为明年早收小春、早插稻秧创造条件。
美丽富饶的都江堰灌区,如今又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沸腾景象:为夺取明年农业丰收,为向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千军万马又投入了新的战斗。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