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1阅读
  • 0回复

绿叶扶花花更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1-02
第3版()
专栏:

绿叶扶花花更红
苏汀
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运用“三突出”的创作原则,突出地塑造了党代表柯湘这个主要英雄形象。雷刚、李石坚等几个次要英雄人物的性格也刻画得相当鲜明。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人物,它对剧中一般群众角色,特别是人物众多的群众场面的处理也是一丝不苟,为我们提供了群众角色如何烘托、陪衬英雄人物的宝贵经验。
首先,在动作上,群众角色在主要英雄人物动作的同时,采用规范整齐的舞台动作,积极地配合英雄人物,才能起到烘托、陪衬的作用。例如第三场《情深如海》中,雷刚受温其久的挑拨,对柯湘发生了误解,拍刀踹凳怒向柯湘时,自卫军战士有的挺枪,有的举刀,有的蹬椅亮相,动作规范整齐,棱角鲜明;而柯湘则神态自若,从容镇定。在这样的动作对比下,柯湘的形象就越发显得高大。又如第五场《砥柱中流》中,柯湘力阻杜小山莽撞下山,小山大恸失声,从隘口扑向柯湘,随着这一强烈的舞台动作,战士们构成了多种造型:有的拭泪,有的强忍悲痛背身而立,有的互扶肩臂,有的顿足而蹲。这就大大渲染了舞台气氛,为柯湘起到了很好的烘托、陪衬作用。如果动作不规范整齐,就会使人产生凌乱的感觉,不仅起不到烘托、陪衬的作用,甚至会削弱以致淹没主要英雄人物的戏。
其次,在情绪上,群众角色要在剧本规定的人物基调内,考虑各自的性格特点,根据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成长,在不同的场景,从情绪上去配合主要英雄人物。例如第五场中,温其久赤膊上阵,恶毒攻击柯湘,煽动战士下山,欲置革命于死地。这时,战士们急于救应,人心浮动。在这危急关头,柯湘义正词严,一语击中温其久的要害,使温其久张口结舌、难以对答。这时战士们的反应就起了变化,有的犹豫不定,有的冷静思考。这就衬托出柯湘临危不乱的英雄气概和应付自如的斗争艺术。又如第八场《雾岭初晴》中,战士们对待温其久下达的“马上出发,向边界转移”的命令,态度也不同:有的一时没有弄清温其久的诡计而随声附和,更多的战士则坚定地反对。当温其久欲拔掉红旗的时候,战士们则全体一致护卫红旗。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农军的成长和以柯湘为首的党支部在农军中的核心作用。等到柯湘回山以后,当众揭露了温其久“出卖革命叛变投敌”的滔天罪行时,战士们有的恍然大悟,有的惊异,有的愤恨,他们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斗争教育。这就有力地烘托、陪衬了柯湘同叛徒斗争的英雄行为。群众角色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是代表了一个阶级内的一个具体的人,不能“千人一面”。否则,就不能起到烘托、陪衬的作用。
第三,在舞台画面上,群众场面的处理要章法有致,既注意构图美,又要注意群众同主要英雄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杜》剧大量的群众场面采用了规整对称的处理办法,做到了在对称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求对称。例如第五场中,自卫军战士向柯湘请战“杀尽白匪军”,舞台上构成了以柯湘为中心的一组对称画面。接着温其久对战士们进行煽动,又变化成以温其久为重心的一组编移围拢的画面。当邱长庚带头向隘口冲去的时候,柯湘等人厉声止住了人群,舞台上又构成了以柯湘为制高点,八字形的对称画面,极好地突出了柯湘砥柱中流的英雄形象。又如第二场《春催杜鹃》的结尾欢迎党代表的亮相,舞台上柯湘站在旗杆石座之上,战士们和乡亲们构成了斜排和围拢的不同造型,挥手翘首簇拥着柯湘。象这样构图美观,既有动势又很规整;既有变化又不重复的画面,动人心弦,很好地烘托、衬托了主要英雄人物,起到了绿叶扶红花的艺术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