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在东乡族山村扎根办学——记青年教师赵育红的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5-04
第3版()
专栏:

在东乡族山村扎根办学
——记青年教师赵育红的先进事迹
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有个北岭公社仓房大队。两年多来,这里经常有外地的教师来参观访问,学习汉族青年教师赵育红全心全意为东乡族人民办学的先进事迹。
赵育红是一九六九年的师范学校毕业生。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他立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分配志愿书上写道:“服从党的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北岭公社仓房大队就是东乡族自治县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居住在这里的九十四户、四百四十多名东乡族群众,分散在方圆二十里的深沟峻岭中。赵育红来到这里办学,受到公社党组织和东乡族贫下中农的热情欢迎,大家兴高采烈地把尕娃送到学校读书。可是,第一堂课就把赵育红难住了。他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眼睁睁地望着他。原来,东乡族的孩子们听不懂汉话。这样不几天,来上学的学生就少了。有人在背后吹冷风,说:“穷山沟里飞不出金凤凰,穿老羊皮的娃们学不出啥名堂。”面临着困难,赵育红心中犹豫起来:在这深山沟里能办好学校吗?大队党支部书记马海龙知道这个情况,多次和赵育红谈心,贫下中农也常来给他讲述东乡族人民要求文化上翻身的迫切心情。公社党委书记来到仓房,语重心长地对赵育红说:“仓房这个地方条件差,但这是革命烈士鲜血换来的呀!我们今天一定要把它建设好。你为东乡族人民办学,也是加快建设山区的重要工作,你的担子重着哩!”党组织的嘱托,群众的期望,激励着赵育红。他下定决心要在仓房扎下根,全心全意为东乡人民办好学校。
为了学会东乡族语言,赵育红和懂汉语的东乡族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利用一切机会学习语言。特别难记的词,他拼好音记在小本本上,早晚念,直到背熟为止。语言关过去了,贫下中农十分高兴,仓房小学的学生由十九名增加到了五十多名。
仓房大队有的生产队离学校较远,尕娃上学很不方便。赵育红便和党支部商量,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在离学校最远的郑家生产队办起了分校,使十四名学龄儿童就近上了学;在和岘生产队办了个村学,使八名要帮助做家务的儿童也有了读书的机会;还有几个适龄儿童实在上不了学的,就到他们家里去巡回教学。在大忙季节,赵育红征得党支部同意,采取早、中、晚三班上课的办法,并允许学生带弟弟妹妹来,他既当老师,又当保姆。贫下中农都非常感动。
赵育红在东乡族山村办学,不仅使适龄儿童都上了学,而且关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山村。他看到生产队有些会计业务不熟,就主动帮助,并在学生中培训会计;他带领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建立学农基地,为生产队培育、推广优良小麦品种。一天,社员马海元对赵育红说:“托毛主席的福,咱们的尕娃都上学了,可咱这些文盲也该睁开眼啦!”赵育红听了,心情很激动。他想:“对呀!应该让广大东乡族贫下中农摘掉文盲帽子!”在党支部热情支持下,办起了夜校,社员们纷纷报名参加,先是一百二十多名青壮年男女,后来许多老年人也积极参加了。社员们学文化、学政治,批判修正主义,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和岘生产队贫农女社员马奴给,经过学习,有了文化。她刻苦地读毛主席著作,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并且被群众推选为妇女队长。
赵育红全心全意为东乡族人民办学,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一九七二年五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大队党支部委员。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