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阅读
  • 0回复

春风吹遍越城岭 教育红花处处开——记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普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1-01
第3版()
专栏:

春风吹遍越城岭 教育红花处处开
——记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普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最近,我们访问了位于桂北越城岭千山万?之中的龙胜各族自治县。从蜿蜒奔流的桑江两岸,到郁郁葱葱的林区;从苍松翠竹的侗乡苗寨,到油茶飘香的瑶家壮村,处处可以看到教育网点星罗棋布,听到琅琅书声回荡在山谷之中。群众办学热情之高,山区少数民族教育普及之迅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统计,现在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由文化大革命前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提高到近百分之九十八,中、小学校由二百七十所增加到四百八十五所,在校学生由一万六千多人增加到二万六千多人,增长了百分之六十二点五。
龙胜各族自治县居住着十三万苗、瑶、侗、壮、汉等各族人民。解放前,全县仅有一所初中和一些简陋的小学,学生寥寥无几,而且入学的大都是地主、山霸的子女。广大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过着“寒冬烤火过夜,蕨根合泪充饥”的悲惨生活,那能谈得上读书。那时全县文盲人数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解放后,在毛主席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一九五一年,这里成立了广西第一个民族自治县。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怀山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派来了一批批干部和教师,拨来了民族教育补助经费,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办起了各种类型的学校,贫下中农子女纷纷上学。随着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高潮的兴起,一九五八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曾一度达到了百分之八十。扫盲工作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干扰和破坏,不顾山区居住分散的特点,竟以集中办正规化学校为名,大砍山村学校。许多贫下中农子女又被排斥在校门之外,山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粉碎了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一九六八年,毛主席关于“在农村,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指示,给各族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各社、队先后成立了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广大贫下中农的代表以主人翁的姿态,登上了讲台,和革命师生一起,开展革命大批判,进行斗、批、改。从此,山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一九七二年,县委组织了一千八百多名干部、教师,深入各族村寨,进行调查研究,大力宣传普及教育的伟大意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自下而上地制订普及教育规划和措施。于是,一个波澜壮阔的群众性办学热潮在龙胜山区蓬勃兴起。
侗族人民聚居的平等公社龙坪大队,位于两条河的交叉处,七个生产队分散在三座重叠的山岗上,方圆约二十里。过去只龙坪片有一所小学。半河、龙山两个片的适龄儿童,因居住离学校太远,上学的很少。遇上山洪暴发,或刮风下雪,这两个片的学生无法来上课。大队贫下中农本着勤俭办学、集体办学的精神,自己动手烧砖烧瓦,很快就建成了新校舍,使全大队的适龄儿童都入了学。瓢里公社石京大队广邓生产队只有五户人家,位于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上,从来没有一个识字的人。去年,他们把生产队的仓库腾了出来,自己请来教师,办起一所只有六个学生的耕读学校。老师和学生一起,半天上课,半天劳动。养了两头猪,八只羊,种了玉米、花生和红薯,学校办得生气勃勃。许多生产队,没有校舍,贫下中农就把自己的住房暂时让出来;没有课桌椅,就把自己的饭桌、小板凳搬来;没有教师,就从插队知识青年和复员转业军人中推荐。这样,一所所新学校,一个个新教学点,如雨后春笋般地兴建了起来。
为了使居住分散的贫下中农的子女都能够入学,许多教师接受党的派遣,翻山越岭,到最边远的山寨,同贫下中农一起,办起了一所所全日制、半日制、早晚班、巡回教学点、耕读班等各种类型的学校。在崇山峻岭之中,无论是骄阳似火的盛夏,还是风雪弥漫的严冬,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教师们,不辞辛苦地在各个教学点往来教学。
泗水公社潘内大队所处地是一个“上山登云天,下山到沟边,两山能对话,相会要半天”的瑶乡深山区。在这个大队平寨小学任教的共产党员、瑶族教师蒙顺发,了解到离平寨六里的九洞生产队还有九个适龄儿童未入学,便向贫下中农建议,在九洞生产队设了教学点,自己承担教学任务。一年多来,他风里来,雨里去,坚持教课。多雨季节,常看到他穿着湿衣服去教课。大雪封山,分不清那里是沟,那里是路。蒙顺发老师还是拿着拐棍,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积雪前进。他每天上午上完课,自己煮饭吃,接着又赶到另一个教学点去,从清晨忙到深夜。农忙季节到来,学生要给生产队放牛,蒙顺发老师就背着小黑板,拿着教具,跟随学生放牧,把牧场当课堂。到了野外,把牛赶进山沟,让学生们围在小草坪上,小黑板往树上一挂,就上起课来了。在龙胜山区,象这样为了实现党的普及教育任务,把心都操在学生身上的,何止一个蒙顺发老师!瓢里公社暗寨小学民办教师曹运禄,为了使离校十二里远的四个儿童能够上学,披荆斩棘,为这四个孩子修了一条山路。这条路行人很少,常常被长起的野草遮盖,每年,曹运禄老师总要手提镰刀斩草数次。冬天,雨雪纷飞,他担心学生走山路不安全,把这四个孩子接下山,和他一起住。龙脊小学的教师们为了使带弟弟妹妹上学的学生安心上课,特制了小床,做了玩具,供小孩子睡觉、玩耍。贫下中农看着这些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教师们,称赞说:“这样的知识分子和我们贴心,我们欢迎!”去年,全县就有一百零二位教师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
随着山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正在茁壮成长。现在,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已发展到一千一百多人,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了近一倍,比解放前增长了三倍多。其中少数民族教师就占了百分之七十。
龙胜各族自治县各级党组织,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想方设法让贫下中农子女“留得住、学得好”。在入学率不断提高之后,他们很注意做好巩固工作,经常教育教师们走群众路线,组织教师进行家庭访问,征求家长对改进教学的意见,了解学生缺课旷课的原因。批林批孔运动以来,各级党组织便带领广大群众,狠批了林彪、孔老二鼓吹的“男尊女卑”等反动谬论,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教导,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觉悟。过去不愿送女孩上学的,经过批林批孔,也把适龄的女孩送进了学校。现在,全县小学生中,女学生人数已由一九六五年的五千三百多人增加到一万零三百多人。
龙胜各族人民在普及小学五年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扫盲运动。目前,全县政治文化夜校已有一千零四十七个班,参加学习的达一万九千多人。许多事实生动说明:普及教育之花,在龙胜山区已经结出丰硕之果。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