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条件差 干劲大 上得快——记贵州省赫章县艰苦奋斗学大寨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11-03
第4版()
专栏:

条件差 干劲大 上得快
——记贵州省赫章县艰苦奋斗学大寨的事迹
自然条件很差的县,三四年能不能改变农业生产面貌?贵州省赫章县的干部和社员用自己的实践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赫章县位于乌蒙山区,山高水冷,气候无常,“天无三日晴,一雨便成冬”,自然灾害频繁。全县百分之八十的耕地“挂”在海拔一千八百米的高山陡坡上,常年云遮雾罩,土壤瘠薄,“种一坡,收一箩”。长期以来,全县粮食年产量在一亿斤上下摇摆,是个老缺粮县。但是,一九七○年以来,全县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艰苦创业,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促使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一跃成为全省农业发展最快的县。最近四年,全县粮食产量每年以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速度增长,一九七三年总产突破了两亿斤,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百分之八十五,为解放初期的两倍多。今年,在罕见的低温等自然灾害袭击下,粮食仍然获得丰收。一九七○年以前的十八年,全县粮食净增不过四千万斤;最近四年,净增达八千万斤。一九七○年以来,全县连续四年超额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缺粮县成了对国家有贡献的粮食调出县,而且全县社队还有集体储备粮一千四百多万斤。全县林、牧、副各业都有较大发展。新造林十七万五千多亩,平均每人近半亩。大小牲畜平均每人一头(只)多,其中生猪平均每户两头多。
最近,我们访问了赫章县,看到昔日的荒山秃岭,已经变成了葱绿的人工林;那些斜“挂”在陡坡上的瘠土薄地,变成了一层层肥沃的水平梯地;一道道防洪堤,制服了喷砂吐石的洪水。
打掉精神枷锁
赫章县自然条件这样差,为什么农业生产能在三四年间就大上快上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县委不断组织全县的干部和社员批判懦夫懒汉世界观,发扬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大干苦干,大规模地改变生产条件。
一九七○年,县委认真学习《人民日报》关于《农业学大寨》的社论,总结经验教训,思想认识大提高,下决心沿着大寨的道路前进。为了尽快把赫章建设成大寨式的县,他们反复琢磨昔阳学大寨的经验,对照本县的情况找差距。昔阳成了大寨式的县,关键在于县委有一个很大的干劲。这一点,对赫章县委震动很大。他们深深感到,“山高水冷土层薄,气候无常灾害多”的赫章,要变成大寨式的县,不下决心脱几层皮,掉几斤肉,不下决心大干,是办不到的。以前赫章的农业生产面貌为什么变得慢?主要是由于受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懦夫懒汉世界观束缚了大家的手脚。有些干部认为赫章“山穷水恶底子薄,农业只能慢慢上”,有些干部甚至觉得赫章“穷得有理,要粮应该”。
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决定用革命大批判开路,肃清那种只看到大自然的压力,看不到群众的创造力,怕苦怕累,无所作为的懦夫懒汉世界观,激发广大干部和群众艰苦奋斗、大干苦干的革命精神。县委首先带头联系实际,批判刘少奇一伙破坏农业学大寨的种种罪行,回顾当年红军长征时路经赫章英勇奋战的情景,对照大寨、昔阳干部的苦干精神,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县委有的领导成员说,赫章农业生产落后,不能怪自然条件差,而是自己的路线觉悟不高,没有把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学到手。想想先烈,感到难过;比比昔阳,实在惭愧。今后一定要只争朝夕,为社会主义建设流大汗、吃大苦。为了推进全县的大批判,具体回答“赫章能不能大变快上”的问题,县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用本县的先进典型来说话。中坪公社拖街生产队,座落在海拔一千九百多米的高山上,自然条件很差。一九六四年,他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大寨的道路,粉碎了阶级敌人煽动社员搬迁的阴谋,树雄心,立壮志,艰苦奋战两年,改变了生产条件,把穷山变成了富山。县委在拖街召开了全体委员会议,先后组织了三千多名干部和社员到拖街参观学习,使大家打开了眼界,看到“石板上开出了鲜花,山窝里飞出了凤凰”。干部看到了群众的力量,群众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大家坚信只要学大寨,鼓干劲,赫章的穷山定能变成金山银山米粮山。这样一来,全县各社队纷纷“远学大寨,近学拖街”,向大自然开战,投入改天换地的斗争。
打大仗,打硬仗
赫章县改变生产条件,任务十分艰巨。全县六十万亩耕地中,水田只占百分之五,其余大部分是跑土、跑肥、跑水的山坡地,土壤多为瘠薄的酸性土壤。如果不大规模治理坡地,改良土壤,就无法摆脱“种一坡,收一箩”的局面。面对这样艰巨的任务,赫章县的干部和社员发扬红军当年跨越乌蒙天险的英雄气概,敢于打大仗,打硬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花泥公社是全县最边远、条件最差的公社。这里海拔两千三百多米,霜多云雾浓,三分之二的耕地土壤瘠薄。一九七○年冬,他们用“远学大寨,近学拖街”的战斗精神,代替了过去那种“穷得有理,要粮应该”的无所作为思想,在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打了一场治山改土的大仗。全社汉、苗、彝、回各族干部和社员,翻山越岭,到十几里地以外的山上挖煤、背煤,用来烧石灰,改良土壤。大雪封山,天寒地冻。他们说,当年红军穿草鞋走乌蒙,不怕千难万险,我们也得用这种精神学大寨,治山改土。他们起早贪黑,不怕山陡路滑,顶雪踩冰来回背。就这样,他们苦战两年,烧石灰六千多万斤,使两千多亩瘦地变成了肥地,粮食逐年增产,一九七一年由缺粮社变成了余粮社,去年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八年增长了两倍。
“抬头见石山,脚下踩石板”的石板公社,四千五百多人,有三千二百多座山头,平均每三个人两座。八千多亩土地,绝大部分“挂”在山岩陡坡上,土地越种越少,石头越种越多,有灾就减产,无灾难增产。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以来,这个公社的各族干部和社员一扫过去那种认为“长就的石山,生就的命,要想改变难上难”的唯心论的先验论观点,决心改造三千二百多座石山。一九七一年以来,他们全面规划,开山炸石六十六万多方,从石缝里抠出了两亿多斤肥土,建成两千七百多亩保水、保肥、保土的石埂水平梯地。几年来,全社尽管灾害不断,粮食产量却以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速度上升。
赫章县委从花泥公社看到,“只要功夫深,瘦地也能出黄金”。只要象花泥公社那样敢于打大仗,全县的瘠土薄田都可以改造。石板公社开山炸石建造石埂水平梯地的经验,进一步使县委深信,只要敢打硬仗,短期内就可以改造赫章的山河,改变农业的生产条件。他们及时总结、推广花泥、石板的经验,抓住建设水平梯地、改良土壤等关键性增产措施,发动各社队打大仗,打硬仗,大规模地改变生产条件。近四年来,全县每年都有十多万人上阵,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赫章的山山岭岭,红旗招展,开山炸石炮声隆隆,数以千计的石灰窑浓烟滚滚。
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过程中,赫章县委通过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全县作出通盘规划,加强领导。县委根据赫章地形复杂的特点,抓住主要矛盾,把建设水平梯地和改良土壤作为主攻目标。同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社队都发动群众,制订具体规划,改变了以往那种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的做法,着手按照规划一坡一弯地连片治理。许多地方上游下游齐动手,山上山下相配合,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各社队还改变了以往只在冬天治山改土的常规,普遍组织专业队,同群众性突击相结合,四季不间断。
全县按照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要求安排山河,农田基本建设多快好省地向前发展。近四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每个农业劳动力在农田基本建设上花了二百多个劳动工日,每个劳动力开挖了一百零六立方米土石方,砌了九米多石墙、石埂或石坝,烧了两万多斤石灰。各社队总共治理了河、沟、山弯等一千七百多处(条),移山造田或改土造田一千二百多亩,建成水平梯地七万四千多亩,烧石灰三十亿斤,改良土壤十五万多亩,初步改变了全县农业的生产条件。
干部齐带头,群众争上游
赫章县能够大干起来,各级干部起带头作用是个重要因素。赫章县委认为,只有各级干部带头吃大苦、耐大劳,才能把全县各族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把带头发扬大寨艰苦奋斗精神作为领导班子革命化建设的重要课题,认真落实到每个干部身上。县委以身作则,“一班人”带头艰苦创业。几年来,他们坚持大部分时间深入农业第一线,在崇山峻岭中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奋战。在他们的带动下,各级干部都发扬红军的革命传统,学习大寨、昔阳干部的干劲,一马当先打大仗、打硬仗。江南公社对江大队六十八岁的党支部副书记唐维州,以主动找大仗、硬仗打的老愚公精神,积极起带头模范作用。为了到最艰苦的地方战斗,他把家从有江南“小粮仓”之称的营脚生产队搬到遍地光石板的石板沟生产队来。有人说:“唐维州呀唐维州,大田大坝舍得丢,营脚有福不会享,偏偏钻进穷山沟。”唐维州回答说:“共产党员不图享受,为的是革命。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只要学大寨,大干苦干,穷山沟一定能变富!”一九七二年冬,大雪封山,唐维州一马当先,向荒山开战。在他的带动下,全生产队男女老少冒着冰雪严寒奋战三个月,削平了山包,建成了十二亩大寨田。最近,他又带领一个青年突击队,展开了新的移山造田的战斗。
干部齐带头,群众争上游。全县各族社员群众,以“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英雄气概,在乌蒙山摆开了大干苦干的战场。他们开山炸石,“千工万担一亩田”,在云雾缭绕的山山岭岭上新建了一道道梯地,仰望如城墙,俯看似公路。随着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深入发展,各族“愚公”们治山治水的仗越打越猛,越打越大。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彻底改变赫章面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艰苦奋斗的创业歌。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