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勤俭办社 增产增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4-02
第4版()
专栏:

勤俭办社 增产增收
安徽和县张集公社星火二大队,坚持勤俭办社的方针,粮食产量年年上升,生产成本逐年下降。一九七三年,粮食亩产九百六十六斤,每斤粮食生产成本只有二分六厘钱;一九七四年,亩产达一千一百多斤,生产成本仍然较低,增产又增收。
星火二大队坚持勤俭办社方针,降低生产成本,是经过不断的斗争才实现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有的干部把勤俭办社看成是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有的人认为:“捉只麻雀还得撒把米,想多打粮食,就不能怕花钱。”因此,不大注意勤俭办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贾庄生产队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高,粮食产量低,分配不能兑现,阶级敌人乘机煽动资本主义倾向,使集体生产受到了损害。大队总结了贾庄生产队的教训,使大家认识到,勤俭办社,不光是节约几个钱、几斤粮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大事。
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大队党支部紧密依靠群众,管好集体经济。过去,农业生产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商品肥料开支大。大队党支部根据群众意见,积极发动各生产队扩种绿肥,大积土杂肥,多养猪,减少了化肥开支。大队还建立了农具修理组,尽量自制自修农具,每年节省农具添置和修理费一千多元。大队党支部还向社员群众普遍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教育,发动群众关心和监督队里执行勤俭办社的方针。有一次,黄东生产队队长买了两副木耙齿。老保管员黄贻银看到了,当场批评说:“这木耙齿我们自己会做,买东西应当说一下。”队长听了保管员的意见,主动退了木耙齿。过去,很多生产队把泡稻种时的“漂缸稻”分给社员喂鸡鸭,群众认为事情虽小,但不符合节约的原则,就积极想办法,把“漂缸稻”晒干扬净,加工做牛饲料。仅杨二生产队泡早、中稻种时,捞集“漂缸稻”就节省耕牛饲料费几十元。
为了坚持勤俭办社方针,大队领导班子以身作则,处处带头。大队几个主要干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既保持了勤劳俭朴的作风,又减少了由集体负担的工分补贴。大队党支部书记杨世体,自从当基层干部以来,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出外开会、办事,经常是带着干粮步行,保持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各生产队干部,大多数都能自觉地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作计划、办事情,不讲排场、不图阔气,生活上不特殊,经济上清清楚楚,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