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思想革命化 送戏劲更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06-03
第3版()
专栏:

思想革命化 送戏劲更大
几年来,湖北省光化县豫剧团,每年都用大半时间上山下乡。演员们背行装、扛道具、拉板车,翻山越岭,跨沟涉河,千方百计把革命文艺送到贫下中农的家门口。他们为贫下中农演出,不论春夏秋冬,不顾风霜雨雪,足迹踏遍了全县的每一个社队,被广大贫下中农亲切地称为自己的“贴心剧团”。
这个剧团所以能有这样一股革命热情,是党支部领导全团同志认真改造世界观的结果。他们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克服图安逸的思想,树立为革命吃大苦、耐大劳的新风尚。
这个剧团的大部分同志较能吃苦,但下乡时间一长,加上山路崎岖,风风雨雨,有人便流露出怕苦怕累的情绪。针对这种思想,党支部引导大家重温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入批判反革命的修正主义文艺路线,从而使同志们认识到:是吃大苦、耐大劳,还是怕苦怕累、贪图安逸,这是关系到按照无产阶级面貌还是按照资产阶级面貌改造文艺队伍的大问题。认识提高了,同志们纷纷表示:“为了把革命文艺送到千家万户,我们一定要与资产阶级思想彻底决裂,为革命拉一辈子车!”从此,他们“碰到苦,想想长征二万五;感觉累,比比革命老前辈。”下乡路上,太阳暴晒脱皮,雨水浇透衣衫,烂泥咬掉鞋子,大家不怕困难,以苦为荣,争着下乡,板车越推越欢。有一次,县商业队把汽车开进剧团院子,准备把他们顺路捎到乡下。他们想:“汽车可以帮我们把板车拉到演出点,却代替不了我们转移立足点。”因而婉言拒绝了。
二、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树立以艰苦朴素为荣的美德。
这个剧团的大多数演员都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生活上比较艰苦朴素。但由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在部分演员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有人把剩下的饭菜随便乱扔;有人不愿在农村理发,担心损坏发型;还有人热中于买高级的料子衣服。这些现象,引起了剧团党支部的注意。他们抓住这些苗头,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艰苦奋斗的教导,启发大家思考、议论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象贫下中农一样珍惜每粒粮食?为什么要保留一种在农村不能理的发型?穿着光亮的皮鞋怕走路,穿着笔挺的裤子怕劳动,这能与工农兵群众打成一片并为他们服务吗?经过学习讨论,同志们以贫下中农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对照检查自己,找出了思想差距,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上的追求,会给资产阶级留下进攻的缺口;抵制资产阶级的生活作风,为的是堵塞出现修正主义的一个漏洞。现在,艰苦朴素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演员们爱上了农村,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贫下中农建立了比较深厚的阶级感情。
三、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和贫下中农的结合中不断清除自己头脑中的资产阶级思想灰尘。
毛主席说:“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这个剧团的同志们,把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当作磨练自己的重要途径。新学员进剧团的第一课,是下乡劳动一个月;农忙季节,全团同志都要分别下去参加农村抢收、抢种;巡回演出,也要尽量见缝插针参加劳动。通过和社员群众一起劳动,拜贫下中农为师,他们不仅学到了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头脑里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也受到了冲刷。譬如,有的演员下乡,起初总是扳着指头数日子,经过劳动锻炼,思想感情有了很大转变。他们说:“农村就是我的家,我要为贫下中农演一辈子戏。”又如乐队有个大学生,过去总认为自己“大材小用”、“走错了门”。在下乡劳动中,他看到贫下中农为了兴修水利,不怕冰水刺骨,不顾塌方危险,深受感动,觉得自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太渺小了。他深有体会地说:“我不是大材小用,而是对人民的贡献太少了;不是走错了门,而是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