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古为今用的光辉典范——学习毛主席词二首的初步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1-02
第4版()
专栏:

古为今用的光辉典范
——学习毛主席词二首的初步体会
赵朴初
毛主席十年前写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两首词的发表,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上和文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毛主席在这两首词中,针对目前国内外最关键的问题,向我们发出了两项重要号召:一是坚持革命,坚持进步,决心不断攀登高峰;二是反对修正主义,反对投降主义。这对全国人民具有极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极大的鼓舞作用。毛主席这两首词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革命的内容与民族形式的圆满结合。这对我国社会主义诗歌的发展,特别是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面,又一次提供了光辉典范。读这两首词,愈读愈觉意味深长。限于认识与学力,我只就毛主席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词”这一旧诗体的艺术特点,略谈自己的一些初步粗浅体会。
首先,关于词这一旧形式的改造问题。词起源于民歌,同音乐有天然的联系,清新活泼是其特点。在平仄的变换、对仗的使用与韵脚的安排等方面,较之五七言诗更能发挥汉语的特色。后来虽然脱离了音乐,但仍保存着大量节奏流转、音韵和谐的格式。许多常用的牌调,读起来很能给人以音乐的感受。但是,在旧时代封建文人的笔下,词曾经长时期被引入错误的道路,题材日趋狭隘,志趣日趋卑弱,因而被贬为“诗余”,嗤为“小道”。一些杰出词人,如辛弃疾、陆游、陈亮等人,也曾试图给以突破与提高,但由于阶级地位与思想感情的局限,他们始终未能、也不可能做到真正彻底。
毛主席的词,一面尽量利用词调的格律以保存词体的节奏美,同时又一空依傍,挥洒自如,真正达到“拓开万古心胸”(陈亮语)的境界,把这一诗体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大的抱负、恢宏的胸襟,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坚定饱满的革命乐观主义等等都是分不开的。
毛主席这首《水调歌头》,上段写到重上井冈山,写到旧时战地黄洋界,但不是“感旧”而是“颂新”。“莺歌燕舞”、“潺潺流水”,都是“新颜”的象征性描绘。下段写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但并不是慨叹流光飞逝,而是提出更宏伟的目标,更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接着引出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样响亮的号召作结。全词利用本调回环起伏的节拍,声调愈唱愈高,使人读了,精神无比振奋。这样崇高的境界,决定于伟大革命家的世界观。词体到此,可以说是得到彻底的改造,焕发了青春的活力。
其次,谈谈关于用典问题。用典是我国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但过去旧诗词作者有不少是贪多炫博,为用典而用典,堕入掉书袋的恶道,因而很遭人诟病。但是如果运用得当,确可收到简炼文字的效果。因为,每一典故大抵都有一个出处故实为背景。通过联想,可以以少含多,以浅喻深,以近指远,因而丰富文字的内含,增强作品的概括力。
毛主席最善于运用古典,正用,反用,廓大,引伸,驱使某一典故在人们联想中所形成的印象,为作品的主题服务。《鸟儿问答》这首词,全篇借用庄周《逍遥游》中关于大鹏和斥鷃的寓言,形式上好似一个派生的小故事,但内容意义则完全不同。庄周的原意在于泯灭现实界的“大”“小”差别,追求其所谓“无待”的“逍遥”。这当然是唯心的妄想。但庄周凭其特有想象力,却构出了一幅“极大”与“极小”互不理解的诡奇局面,为人们熟闻乐道了二千多年。毛主席抛弃了原故事的唯心思想,却利用了庄周所虚构的那“大”与“小”的强烈对比,用形象化的语言,突出地描绘了革命者视野之广阔,志向之远大,又尖锐地讽刺了修正主义者和投降派们的渺小、短视、怯懦与庸俗。这样就刷新了原故事的意义,增强了词作的气魄,赋予旧故实以新的生命力。
再其次,关于运用旧辞汇问题。辞汇来自人民的口头与文人的笔下,经过千百年的检择与锤炼,存留下来的大都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国文学传统悠久,辞汇极丰富,问题在于如何运用。旧辞汇往往会因熟用而失去锋芒,或因滥用而流入堆砌。这一点,过去有不少人已经觉察到了。如对“文”与“质”、“气骨”与“辞藻”等问题,都曾有过不少讨论。但他们由于多半从唯心观点出发,始终未能抓住问题所在。
毛主席的诗词正确解决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关系问题,因而能够充分灵活地运用旧辞汇的优点。在毛主席笔锋的驱遣下,一些大家熟用的词儿都会变得内容充实、色彩鲜明起来,有时简直是点铁成金。这一特点,在毛主席诗词中随处都可见到。例如《重上井冈山》上半阕中间几句,“莺歌燕舞”、“潺潺流水”原是很常见的描写景物的字样,但是这里在上下文一气贯注之下,读者所感受的就不仅是“莺”、“燕”、“流水”等一件件单纯事物,而是一整片生气蓬勃的新世界了。又如“九天揽月”一语,本是来自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诗句。但在李白的原诗里,只是代表一种出离尘世的愿望,而在毛主席词里则是象征一种翻天覆地的革命事业。李白用的是“欲上”,说明这是一个主观幻想。毛主席用的是“可上”,这就显示出革命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心了。“瓮中捉鳖”也是一句成语,形容手到擒拿,极其容易而已。毛主席改“瓮中”为“五洋”,规模立即大大不同,但要捉的依然只是些“鳖”,这又显示出革命者藐视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了。我觉得,这些都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很好范例。
在《鸟儿问答》一词中,毛主席又换了另一种风格,大量使用了人民口头的活语言。本词原是假拟两个飞禽的一篇对话,所以使用口语更适合于写态传神。这个手法,古代词人也曾经做过尝试,但大都是游戏笔墨,作者自己也并不重视。毛主席这首词却是论述一个重大问题,所以似轻松而实严肃,读起来令人感到酣畅淋漓,泼辣痛快,笔锋锐利,有极强的战斗性。
这篇短文所谈,仅仅限于“古为今用”这一问题,略陈个人的一些浅见,并且仅限于“词”这一诗体,认识也不深,只敢希望能为大家学习毛主席诗词,提供点滴的资料而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