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农民办大学 农民上大学——记辽宁省朝阳地区推广朝农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7-23
第1版()
专栏:

农民办大学 农民上大学
——记辽宁省朝阳地区推广朝农经验
在辽宁省西部朝阳地区一条又一条山沟里,教育革命鲜花怒放。文化大革命前,这里一所大学也没有。文化大革命中有了朝阳农学院后,县办的、社办的、队办的各种五七大学,象雨后春芽一般出现。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民主革命后,工人、贫下中农没有停止,他们要革命。”在朝阳地区这些“土”大学里,我们听到了贫下中农继续革命的巨大脚步声。他们要限制资产阶级法权,逐步缩小三大差别;要实现劳动人民知识化,当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农民。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和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所激发起来的一股革命洪流。
早在一九七○年,当朝阳农学院刚刚搬到山沟里来办学的时候,大凌河两岸的劳动者,就成群结伙地奔到朝农来学习。他们说:“旧大学是资产阶级把门,现在该咱们给大学当家啦!”每年朝阳农学院招生,全地区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要求入学。
一所朝阳农学院无法满足大家的要求。广大贫下中农为了加快农业学大寨的步伐,要求有更多象朝农这样的大学。一九七二年,中共朝阳县委领导同志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时,就深刻感到全县农、林、水利各个方面都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建设人材,感到了劳动人民要求知识化的强烈愿望。他们算了一笔帐:按照全县农业学大寨的规划,到一九七六年需要一支两万人的科技队伍,而这样大的一支队伍,光靠国家分配是远远不能解决的。一位老贫农学习了毛主席《七·三○指示》以后,激动地对县委领导同志说:“毛主席的指示,说到咱心窝里去啦,你们要跟朝农学,快办这样的大学。”调查回来,县委领导同志重温毛主席的《七·三○指示》,感到字字暖人心。他们下定决心:“有朝农作榜样,全县八十三万贫下中农就不信办不好一所大学!”
一九七二年,在中共朝阳地委的领导下,在朝阳农学院分布各县的科教基点的基础上,全地区六个县都办起了五七大学。
如今,四年过去了。这些县办五七大学都发展壮大了。就拿朝阳县五七大学来说,它的总校设在一条山沟里,十个专业分校散布在全县沟沟岔岔。什么修正主义的“正规化”,什么旧教育制度,在这里统统没人理睬。他们完全从贫下中农的需要出发,贫下中农需要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需要什么时候办,就什么时候办,需要办多久就办多久,需要在什么地方办,就在什么地方办。朝农创造的各种办学形式,在这所五七大学里几乎都有。贫下中农自豪地说:“我们这所土大学,比过去那种洋大学好,好就好在它能多快好省地培养我们所需要的人材。”这所五七大学已经为全县培养了一万四千多名毕业生。还办理论学习班十四期,为全县教育战线输送了理论辅导员九百多名。经过四年艰苦奋斗,这所五七大学师生用自己的双手盖起四百六十多间校舍,扩建了二千二百多亩学农基地和一座校办工厂,基本上实现了办学经费自给。
新生的幼芽虽然嫩弱,却具有坚不可摧的生命力。五七大学历史虽短,却深深地扎根于贫下中农之中,什么样的冷风也吹不垮。一九七二年,社会上刮起一阵修正主义回潮风,当这股邪风吹到北票县东官营子公社五七大学的时候,公社党委和学校革命师生给予了迎头痛击。
这所社办五七大学,是在学习江西共大的基础上,跟朝农同时诞生的。学校办在自然条件较差的一个小山村——喇嘛洞生产队。修正主义回潮时,有人要求下山,指责说:“在兔子不拉屎的山头上办大学,不是自讨苦吃吗?”公社党委顶住这股邪风,带领师生认真学习毛主席的《七·三○指示》和《五·七指示》,下队听取贫下中农的意见。师生们每到一处,都听到贫下中农交口称赞五七大学好,说这个“土”大学,“土”教师,培养出来的“土”学生真顶用。师生们认定朝农的经验不能丢,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忘,坚决在山上继续办下去。当时,县里有人打着“提高教学质量”的招牌,搞什么全县关门会考。这所五七大学师生不理这个碴。县里搞会考,他们学朝农,搞会战,在沙滩上奋战十天,造地十亩,并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最好的答卷。”
在斗争激烈的日子里,朝阳农学院党委领导同志带着无产阶级的战斗情谊,来到这个五七大学,和他们互相勉励要顶住这股修正主义妖风,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这个学校教师不够,朝农每年都承担为他们培养师资的任务。战友的支持,鼓舞了这个五七大学师生的革命斗志。他们说:“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撑腰,有朝农作榜样,天大的困难我们能战胜。”
办了五七大学,促进了东官营子公社人变、地变、山变。过去,喇嘛洞是个“山多树木稀,地多产量低,天旱人盼雨,大雨山扒皮”的穷山村,社员年年吃返销粮。五七大学成立以后,积极推广朝农经验,坚持在创业中育人,育人中创业。六年来,师生们同喇嘛洞社员一起,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使穷山窝变成了米粮川,粮食亩产千斤,跨入了这个公社农业学大寨的先进行列。如今的喇嘛洞,花果满山坡,五谷香山窝,牛羊遍地跑,社员乐呵呵,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朝农之花不但在各县、各公社结果,在生产大队也开始结出丰硕的果实。
朝阳县十二台子公社腰而营子大队是个八百多户的山村,跟朝阳农学院联系密切。朝农经常派教师到这里来蹲点。老教授龚畿道等就多次带领朝农学生来这里协助社员搞科学种田,建设科学实验站。这里还有好几名朝农的“社来社去”毕业生。从朝农第一期分段教学班毕业的袁振民,一九七一年回到大队后,担任科研站站长,在全大队培训出两百多名科技人材。科研站负责的两杂制种田,培育的种子不仅供给本大队、本公社、本县,还调出一百五十多万斤支援了外地;他们的棉花原种场,几年来培育出纯度很高的棉种,有三十八万斤调到外地,一部分还跨过高山大洋种到了友好国家的土地上。这个大队的干部从朝农的办学路线和朝农毕业生的身上,看到农民办大学的重要性。他们说:“地区办朝农,各县各公社也办了朝农式大学,我们也要办!”于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几间平房里就把业余大学办了起来。
这所农民五七大学,既是培养党、团员骨干的基地,又是科学研究的场所,越办越兴旺。学员们不过沟,不过河,庄稼院里上大学,学马列,搞科研,不断提高了继续革命的觉悟。前几年,这个大队不少人在自留地里种商品菜,拿到自由市场上去卖高价,小生产的自发势力一度泛滥,影响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前,许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样做不对。在农民五七大学里,大队党支部的同志和大家一起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列宁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工人阶级一部分,党员一部分,也有这种情况。”革命导师的教导,一下子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认识,看到了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危害性。在党员的带动下,腰而营子大队就再没有人在自留地里种商品菜了。大家齐心走社会主义道路,一九七五年粮食亩产一下跨过了《纲要》。
这样一些“土”大学,人人爱,人人夸,人人争着上。在朝阳地区,四五十岁的农民上大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例如,有个“潘大学”,名叫潘凤明,五十七岁,是朝阳县凌北公社铁营子大队管果园的社员。自从听了朝农“王大学”的事迹,他也想上大学。今年年初,老潘头从有线广播里听到县五七大学要招生,心眼里那叫高兴啊!他注意听,那广播里说五七大学招生不限年龄、文化程度和是否结婚,他觉得挺好;又听,说是有两个条件,一要热爱农村,扎根农村,他想我这辈子想也没想过离开农村;二要有两年以上的实践经验,他想我已干了四十多年了。决心下定,就说服儿女们,然后理了发,刮了胡子,换了身衣服,背着行李来上县五七大学了。大伙说:“朝农有个‘王大学’,咱老潘头就叫‘潘大学’吧!”
“潘大学”一进校门,就积极参加批邓斗争,而且一批就击中要害。他说:“要是依了邓小平,咱们这些人还能上大学吗?咱们劳动人民还能知识化吗?”老汉提出,咱要学朝农,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对着干,决不能让邓小平复辟资本主义,把我们又拖回到只有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的旧社会去!
千千万万个“王大学”、“潘大学”如此热爱朝农,热爱朝农式的大学,他们万众一心地要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缩小三大差别,要实现劳动人民知识化,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妄想扼杀朝农,妄想阻挡贫下中农继续革命的前进步伐,办得到吗!
在深入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斗争中,中共朝阳地委今年三月召开了推广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现场会,要求全地区各级党委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学习马列和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论述,进一步抓好推广朝农经验的工作,推动朝阳地区教育革命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地区六个县都有了五七大学;全地区一百九十四个公社试办起了各种五七大学共一百八十多所;生产大队办的业余五七大学已发展到一百六十多所。数以万计的农村人民公社社员进到这些“土”大学里,又学政治,又学文化,又学科学技术,又批判资产阶级。一批又一批新型农民从这些“土”大学里毕业出来,成为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强大生力军。
农民办大学,农民上大学,正在朝阳农学院的故乡汇成滚滚向前的洪流。一代新型农民的前进步伐,必将踏碎党内走资派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迷梦!
《光明日报》记者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