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阅读
  • 0回复

战斗在毛主席纪念堂工地的共产党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7-01
第1版()
专栏:

战斗在毛主席纪念堂工地的共产党员
最近,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表彰的一批先进人物中,有许多是共产党员。这里,介绍几个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
“毛主席给了我一切,我要把一切献给毛主席”
被誉为“工地铁人”的共产党员王学礼,在旧社会是个沿街讨饭、受尽欺凌的苦孩子。解放后,他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入了党,成为劳动模范。他曾十二次幸福地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几次和毛主席一起合影。他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王学礼。毛主席给了我一切,我要把一切献给毛主席。”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作出关于修建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以后,王学礼无比兴奋。他深深感到:华主席和工人阶级心连心,办的事件件合工人阶级的心意。他连续几次向党组织请战,要求批准他参加纪念堂工程的建设。在举行奠基仪式那天,王学礼作为首都工人阶级的代表,向毛主席纪念堂的基石培了土。
王学礼在纪念堂工地的一个分指挥部任副指挥兼木工大队队长。一到工地,他就带领工人们投入了紧张的战斗。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哪里艰苦,他就出现在哪里。他一心扑在工地上,经常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把一天当两天使用。几天几夜不睡觉、连续战斗,是家常便饭。他说:“纪念堂建不成,我睡不着啊!”
为了加快纪念堂的建设速度,提高工程质量,上级要求王学礼他们在地下室工程现场安装模板时,不动斧子,不用锯,以免锯末到处乱飞,影响浇灌混凝土。王学礼今年五十岁,干木工活几十年了,还从来没有这样安装过模板。他想,为了高速度、高质量地建设纪念堂,不管有多大困难,也要想办法完成任务。他反复琢磨,广泛征求工人意见,很快想出了一个施工方案:预制成型模板,然后拿到现场吊装。这个方案是不是切实可行?能不能保证质量?他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人们一起做出样品,认真研究,不断改进,终于预制出成型模板。运到现场后,在王学礼的指挥下,很快就严实合缝地安装好了。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的领导同志表扬说:“学礼他们创造的这个办法,真是想绝了!”这个办法,不仅做到了在工程现场不动斧子不用锯,还节省了木材,缩短了工期,十天任务四天半就完成了,为提前完成下一道工序创造了良好条件。
地下室防水工程,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王学礼带领同志们大干苦干加巧干,四天四夜就完成了任务。那几天,王学礼不分白天黑夜,在工地上连轴转,没有合过眼,没有离开过现场。由于过度疲劳,他发起高烧,嗓子哑了,嘴角上也烧起了大泡。领导和工人们一再劝他休息,可是怎么也劝不走他。最后,大伙想出一条“妙计”:连推带拉,硬是把他送到一间工房里,锁上门,强迫他休息。王学礼人被锁在屋子里,心仍在工地上。他想,工人们为了早日建成毛主席纪念堂,抓紧分分秒秒,日夜苦战,自己是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怎么能在这里睡觉呢?正在这时,有个工人打开门锁,进去拿工具,王学礼乘机跑出来,又回到工地和工人们一起大干起来。大伙说:“学礼真是个锁不住的人啊!”
王学礼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最苦最累的活,他总是抢着去干。在他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工地上,人们传颂着这样一个故事:地下室结构工程中,板墙浇灌混凝土要开始了。质量检查员发现,一个死角里还有一些杂物,必须及时清理干净。如果拆除模板,就会延误工期。怎么办呢?王学礼说了声:“我有办法!”只见他脱掉棉衣,迅速爬上十二米高的钢筋顶部,侧着身子,手攀钢筋,从只有四十厘米宽的空隙中钻进去,艰难地下到板墙底部,手持高压风管,吹扫里面的杂物。隆冬季节,北风凛冽,滴水成冰,王学礼只穿一件棉毛衫,坚持干了一个多小时。手脚冻麻木了,身上被铁丝划破了,可王学礼毫不在意。他说:“冷,不怕!比比红军爬雪山,就不冷;比比大庆人在冰天雪地里艰苦创业,就不冷。为毛主席盖纪念堂,身上虽冷,咱心里热啊!”
“只要不倒架,就要拚命干”
今年三月,英明领袖华主席和叶副主席批准工程兵某部二连副排长、共产党员秦鸿璧所在部队,参加建设毛主席纪念堂工程。当时,秦鸿璧因患急性扁桃体炎,发高烧,正在住院治疗。他听到这个盼望已久的喜讯,在医院再也住不下去了。他坚决请求医生批准出院,并多次向部队领导请战,终于和连队一起来到了纪念堂工地。
秦鸿璧把为建设毛主席纪念堂多贡献一分力量,看做是最大的幸福。在工地上,哪里艰苦,秦鸿璧就在哪里出现。每到关键时刻,他总是说:“哪里危险,共产党员就应当到哪里去。”配环氧胶,毒性较大,他尽量不让别的同志干。给平顶上的踏脚板喷漆,使用防腐性很强的一种漆,容易中毒,干一会就头晕、呕吐,他和六班长把这活全部包了下来。给三十多米高的竖井爬梯刷漆,危险性大,他坚持去干。闷顶层设备间的房子很矮,室内温度又高,在这里抹墙面,只能半蹲半跪着干。秦鸿璧想,越是工作条件差的地方,越应当去把好质量关。他带领几个战士,一气干了几个小时。他们干完活出来时,衣服都被汗水浸得象淋了一场大雨一样。同志们说他干得太累了,他说:“为毛主席盖纪念堂,就是把汗流干,心里也是甜的。”
在工地上,秦鸿璧的扁桃体经常发炎,但他把自己的病完全置之度外,一心扑在工作上。他以铁人王进喜同志为榜样,经常干了一班又接一班。屋顶铺浸胶玻璃布,关系着整个工程的进度,必须抓紧完成。秦鸿璧带领的二排接受这项任务后,昼夜二十四小时连续作业。他带领一个作业班,已经干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早晨另一个作业班上工的时候,他留下来又接着干。他想,这项工作,同志们过去都没有干过,自己已经摸索了一些经验,应当把掌握的方法教给接班的战友。这样,工程质量就会好一些,进度也会快一些。他连续干了三十多个小时,由于体力消耗过度,加上屋顶上温度很高,突然觉得眼前发黑,昏了过去。醒来以后,大伙一再劝他回去休息,但他想到,毛主席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奋斗了一生,现在为毛主席他老人家建设纪念堂,自己怎么能因为一点小病就休息呢?就是每天干上二十四小时,也报答不了毛主席的恩情!当时,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决不离开工地,只要不倒架,就要拚命干。于是,他和大家一起继续战斗,带了一班又接一班。在那最紧张的几天几夜,除了领导和工人同志强迫小秦断断续续休息了三小时以外,他连续工作了将近六十小时。多么不平常的六十小时啊!这里,倾注了秦鸿璧对毛主席的无限深情,表现了这个硬骨头战士顽强的革命毅力。
秦鸿璧拚命大干,是谁给了他如此巨大的力量?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他的拚命精神,来源于刻苦学习毛泽东思想。小秦一九七四年入伍以来,先后两次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在毛主席纪念堂工地上,不管时间多么紧迫,不管工作多么紧张,他从来没有放松过学习。领到《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以后,他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坚持学习不间断。晚上,同志们睡了,他把电灯拉到墙角,用雨衣挡住灯光,聚精会神地坐在那里学习,写心得体会。就这样,他仅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通读了一遍,还写了二十多篇读书笔记。
勇挑重担 精益求精
毛主席纪念堂工程设计组负责人徐荫培,今年三十九岁,只上过中等技术学校,是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一个设计室的副主任。二十年来,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他努力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刻苦钻研专业技术,长期与工人相结合,成长为建筑设计战线上的一名又红又专的设计人材。过去,他主持过一些重要工程的设计。中央作出关于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以后,党组织又决定他担任设计组的负责人。建设毛主席纪念堂,政治意义重大,工程质量要求很高,工期又很紧。主持这样重大工程的设计工作,对他来说是很吃力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和英明领袖华主席的指示,是党组织的巨大信任和同志们的热情支持,激励他克服困难,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他表示,党把这样光荣的任务交给自己,一定要发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革命精神,变压力为动力,把全部精力和技术献给伟大领袖毛主席。
英明领袖华主席和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对纪念堂工程的设计十分关怀,经常作出重要指示,给徐荫培和设计组的同志们指明了方向,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了设计思想。他们表示: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创新!为了工程尽早开工,使亿万人民早日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必须迅速拿出纪念堂的平面设计方案。在八省市设计大会战的日日夜夜,白天,小徐要参加各种会议,向协作单位调查了解纪念堂设计中每个房间的技术条件和工艺要求;晚上,要把这些要求综合起来,加以平衡,反映在图纸上。每天深夜,人们都可以看到他伏在绘图桌上,精益求精,一笔一画地绘制蓝图。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候,他的胃病犯了,疼得直不起腰,头上总冒冷汗。同志们劝他休息一会儿,他以铁人王进喜同志为榜样,咬紧牙关坚持战斗。小徐他们从方便群众瞻仰出发,把瞻仰厅从半地下改为地上;对瞻仰的路线,对每一个厅室的布置以及各个细节,都反复修改,仔细推敲。他带病和同志们一起苦干了三个通宵,搞出了一个布局合理、满足各项复杂技术要求的平面设计方案,得到了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批准。
“百画不厌,百改不烦,集思广益,群众把关。”徐荫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和广大设计人员充分发挥积极性,经过连续奋战,做出近六百个设计方案,绘制了近三千张建筑技术设计施工图纸,验证了上万个数据,解决了建筑装修、广场改建、自动控制等一系列难题,终于拿出了一个气势宏伟、造型简洁、坚固适用、庄严肃穆、美观大方,既有深远的政治含义、又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的纪念堂建筑方案。为了使这个方案更加符合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徐荫培和三结合设计小组的同志们,在有关领导同志的主持下,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群众的意见,使设计方案越来越完善。纪念堂底座的两层台帮用枣红色的花岗石建造,两层汉白玉石栏杆上雕刻万年青的图案,象征毛主席开创的红色江山坚如磐石、万古长青,都是吸收了工人同志的意见确定的。
徐荫培急工地所急,想工人所想,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解决设计中的各种问题。毛主席纪念堂的双层琉璃檐上,需要安装一万多块琉璃板。小徐和同志们考虑到如有强烈地震发生,纪念堂屋檐上的琉璃板可能掉下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和大家反复研究,又向有实践经验的老工人虚心请教,提出了一个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上,先贴好琉璃板,再拿到施工现场吊装的方案,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得到了工人群众的好评。在总结大会上,他代表工程技术人员发了言,被评为先进标兵。同志们说:“小徐真是又红又专的工程技术人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