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评初中国文第四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4-05
第5版()
专栏:

  评初中国文第四册
高玉亭
新华书店出版 一九四九年八月再版本
我是个中等学校的国文教员,为了准备本学期的课,最近把新华书店出版的初中国文第四册翻了一遍。这一册课本,同新华书店出版的其他课本一样,比较注意文章的政治思想内容,如“编者的话”中所说:“在内容方面,力求立场、观点、思想方法比较正确,内容比较充实。”全册三十篇文章,以这个要求来衡量,大体还可以。这正是新华课本优于坊间其他课本的地方。
但是,单就内容来说,这一册中的文章也不见得篇篇无可指摘。第十八、十九课涅维洛夫原作的《女布尔雪维克——玛丽亚》(这是苏联十月革命后不久的作品),思想内容就不怎么正确,甚至有些荒谬。
这一篇故事很简单。农村妇女玛丽亚同她丈夫卜哥裴(绰号珂左克)感情不好,革命的力量到来了,她参加了工作,入了党,被选为农民苏维埃第一任女委员,离了婚。
我们看作者怎样处理这个主题吧。首先,他把夫妇不合的关键轻轻的放在“闹气”上,不放在旧社会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上。
“(卜哥裴)同玛丽亚闹气的时候,总是敲着桌子好象铁匠抡铁锤似的。
‘我要杀你!要宰你的头!’
可是玛丽亚很滑头。故意的抬举他,仿佛怕他似的:
‘卜哥裴,你怎么呢?’
‘我要宰你的头!’
她更殷勤的说:
‘饭我现在煮好了。你要吃吗?’
…………
夜里把他抱到怀里抚摩着他的头发,附在他耳朵上呜呜的仿佛猫一般的催眠着。珂左克拧她一下,她微笑着说:
‘你怎么呢,卜哥裴,拧的痛的很。’”
玛丽亚究竟在什么地方不满意她丈夫呢?作者没有交代清楚。
革命的力量到来了,玛丽亚走出了家庭。跑到会场里,在演讲员跟前挤眉弄眼的邀他到家里去喝茶。为了回答卜哥裴强制她回家的要求,故意的登上演说台去演说。两个人在会场里对骂了一番。“从此以后珂左克要自己的利害,玛丽亚也要自己的利害了。”接着是一段色情的描写。丈夫要跟妻子睡觉,妻子不答应。“到我跟前来!”“这个玩艺儿我够了。”
从作者的笔下,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劳动妇女,倒像一个带些二流子习气的女人。
然而照作者说,玛丽亚进步了,她的进步的表现是“由俱乐部拿些书报回去了。把桌子铺起桌布,坐到那里仿佛女教员一般的嘴唇在动着。”接着,她又创办了俱乐部,把女人们一个个的吸引过来。按照作者的话说,这些女人是“想过别样的生活”的。但是她们聚集起来在玛丽亚领导之下做了些什么呢?宣传革命的道理吗?向革命敌人作斗争吗?讨论妇女如何才能得到解放吗?研究如何加紧生产吗?都没有。我们只看见一位名叫华西里的苏维埃委员来了,他不是为布置工作来的,也不是为了解群众的生活来的,只是来询问“关于阅书的事”,而且,他“是站在女人方面的——他们的党纲是如此的。”以下我们看到这位委员确实没有做别的事,他把工作放在玛丽亚身上,“心思也紊乱了。”有一次,他们肩并肩的在房子里坐着,拥抱着,说着“我很爱你”,卜哥裴却从床下探出头来,他们就笑着说:“我们知道你在床底下坐着呢。”
就是这个玛丽亚,却“完全想加入布尔雪维克”了。他不只加入了党,而且在改造苏维埃的时候,被选为农民苏维埃的委员。当了委员以后,我们没有看见她的工作,却看见了她的官气:
“那儿摆着桌子,上面摆着墨水壶。放着两枝铅笔,一枝蓝的,一枝红的。书记在旁边坐着,草着文件。她的声音也变了。坐着看着文件。
‘这是关于给养问题的吧,叶里夫同志?’
居然官长一般的又看着文件:‘文件预备好了吗?快把它预备起来!’”
我们还看见她离了婚,而且许多女人也在她的影响之下离了婚。
对于玛丽亚的结局,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气说:“我们都想着无论如何这个人是难得除去的,可是恰好有点小事发生了,反革命的哥萨克攻来了,玛丽亚就同布尔雪维克坐到车上逃去了。”这一下却把我闹糊涂了,作者到底是同情玛丽亚呢,还是反对玛丽亚呢?
这一册的缺点还不单在这一篇文章上。在选材上,编者似乎单纯的着重了文章的政治思想内容,忽略了十四五岁的初中二年级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有许多文章,在意义上是很好的,可是学生们受了年龄、生活经验、知识水准的限制,不容易接受。如从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节选了一段,标题为“个人与集体”,其中所讲的东西,决非未成年的初中学生所能体会的,如:
“这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也常常表现在党内的无原则纠纷、派别斗争及宗派主义与本位主义的错误中,表现在对于党的纪律性的不尊重与随意破坏的行动中。无原则斗争,大部分是从私人利益出发,派别斗争与宗派主义常常把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摆在党的利益之上。”又如:
“然而,在他这种目的不能达到之时,他受到打击和党内同志冷淡的待遇之时,他就可能有动摇的危险。在党的历史上由于这样而动摇出党的人已经不少。”
这样丰富深刻的内容,就连我这个教员也不能完全了解,充分体会。读到这些地方,我就问自己,我怎样向学生解释呢?我怎样把这些简括的语言化为少年学生所能消化的营养料呢?老实说,我的政治水平与对共产党的认识都不能使我完成这个任务。
在“工作中的马克思”中,也有同样的情况:
“如果一个人的价值是按照他所作过的工作来计算——好像事物的价值是按照它所包含的劳动数量来计算一样——那么,马克思的价值也是如此之高,知识界的巨人恐怕只有很少几个能与他并驾齐驱的。’
“‘科学’是没有市场价值的。而我们又怎能希望资产阶级社会给那‘宣告自己死刑的判决书’支付一笔很大的价钱呢?”
我没有多读马克思的著作,这两段话的涵义我就根本搞不清楚。那又怎样去教学生呢?学生又怎样能懂得呢?
此外如《项链》《诺尔曼·白求恩断片》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表现的思想与生活,也都不是孩子们所能了解体会的。
同第三册一样,这一册也选了几篇文言文。文言文应不应在初中二年级增添,这里姑且不谈。只就选文言文的标准上来看,也是值得讨论的。这一册中所选的四篇文言文中,一篇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两篇是秦汉以前的作品——邹忌讽齐王纳谏及晏子使楚,只有一篇是近代人的文章——观巴黎油画记。韵文,为什么不选点短些的、浅些的?散文,为什么不选些近代人的,接近语体文的?就现在初中学生的文化水平来说,教这几篇文章都是费力多而收效少的。教学的时候,不容易在用词造句上拿来跟语体文作比较,而不作这种比较,就很难了解文言与语体的异同,也就是说,很难了解文言文的规律。
若干参考与注释也应该修订与补充。如关于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同志,只注了个“湖南人,中共中央委员之一”;关于已经逝世了的中共中央委员张浩同志,连一个字也没有注。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注中,用“不失之文弱,又不失之粗野”来注“文质彬彬”,用“古人形容读书人的美德”来注“温良恭俭让”,都未免叫人难于捉摸。在不少注释中,更沿用了一些陈词滥调,缺乏明确的阶级立场与分析说明。如在《大明湖》的注中,关于铁铉,抄了以下的几句:“官山东参政。燕王朱棣举兵争君位,铉…屡败燕王军,迁兵部尚书。及燕王入都,不屈磔死。”在《项链》的注中,关于莫泊桑,只说“近代法国小说家,尤擅于写短篇小说。”这只告诉了学生一点死知识。在《木兰诗》的注中,关于黑水,说“今已无考。(有的)说在甘肃文县有黑水。”关于燕山,说“在河北蓟县东南。有的说是蒙古之杭爱山。”一在甘肃,一在河北,使得本文更难于理解。
这一册的校勘工作也相当粗疏。我用鲁迅全集把鲁迅先生的“不识字的作家”校对了一下,千来字的篇幅,就发现了六七处文字及标点的错误,如正文第六行“可惜没有法子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中间的逗点误成句点,第八行“‘抗育抗育派’”误成“‘抗育抗育’派”,第十五行“好许多”误成“有许多”,第十八行“子夜歌和读曲歌”误成“子夜歌,和读曲歌”,第二十行第二个“留传”误成“流传”,第二十五行“偶有”误成”偶而有”,“吃惊”误成“吃一惊”。
这本书的错误和缺点固然很多,但是我仍然采用它作为今年二年级下学期的国文教材,因为我知道,在同类的教材中,政治思想上的错误都比它多,而且有的文字上也不见得更靠得住。可是我有一个愿望,希望在暑假以后能有在内容与文字上都比较使人满意的语文教材编出来。
按:高先生这篇文章曾经由我们送给出版总署编审局,对照原书检查了一遍,编审局的意见认为高先生的批评是好的。我们希望采用这本书做教材的学校和教师,将《女布尔雪维克——玛丽亚》删掉,因为这篇小说无论如何是不适宜于当作教材的。关于高先生所指出的其他各点,我们也希望教师们加以适当的改正。类似高先生所批评的缺点和错误,新华书店出版的其他各册高初中国文课本中多多少少也是有的。我们希望采用这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能像高先生这样热心与认真给指出来,好让新华书店去改正。
图书评论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