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访伊拉克北方名城摩苏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1-24
第5版()
专栏:伊拉克通讯

访伊拉克北方名城摩苏尔
不久前,我们访问伊拉克北方名城摩苏尔。摩苏尔是尼尼韦省的首府,位于著名的底格里斯河上游,距今三千多年前曾是古亚述王朝的中心。今天,在摩苏尔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反映亚述时期的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许多出土文物,其中一些巨石浮雕上描绘着古亚述的历史情景。这些石雕线条雄浑,人物栩栩如生,显示出伊拉克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艺术水平。公元十二世纪在这个古城修建的大清真寺至今犹存,蔚为壮观。
在摩苏尔市中心屹立着一座称为《春天的母亲》的巨大雕塑。据当地的朋友说,摩苏尔一年先后有两个气候温和的季节,人们叫它“两个春天之城”。这个塑像成了这座美丽的古城的象征。但是,本世纪上半叶,伊拉克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的反动统治,摩苏尔曾经日益衰微破败。一九五八年七月以及一九六八年七月,伊拉克人民进行了两次民族民主革命,给古城带来了新生。现在,摩苏尔的面貌正不断发生变化。新建的省府大厦和国家拉斐登银行的高大建筑矗立闹市区。拥有四百八十张病床的共和国医院座落底格里斯河右岸,摩苏尔大学的建筑群分布在河的左岸,连同森林公园和河滨俱乐部,形成了新的文化休憩区。
革命前的摩苏尔几乎没有工业,是一个消费城市。今日的摩苏尔,已建成纺织、制糖、水泥、炼油等工厂,成了伊拉克北方的重要工业城市。摩苏尔国营纺织公司有三千工人,五万五千枚纱锭,一千二百六十台织机,年产各种棉布三千五百万米,可满足全国棉布需用量的百分之四十。这个公司所用的原料,完全是伊拉克北方各省生产的棉花。另一个大型企业摩苏尔国营糖业公司,有一千名工人,年产十六万吨精制糖,占全国需用量的百分之四十五。这个公司所用的原料也主要是伊拉克北方生产的甜菜。看了这两个企业,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伊拉克民族工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光明。
摩苏尔所在的尼尼韦省现在是伊拉克主要农业区之一。全省有二十五万农业人口,四百万杜纳姆(一杜纳姆等于三·七五亩)耕地,底格里斯河从北向南流过本省东部,灌溉着大片农田。原棉最高年产量近三万吨,在全国各省中占首位。小麦和大麦在全国产量中也占较大比重,最高年产量分别为五十万吨和三十五万吨。伊拉克政府和人民为促进这里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做了不少工作。如灌溉方面,全省的机井已从一九六八年前的二百二十眼增加到四百二十二眼。现在正在筹备在离摩苏尔市四十公里的大河上游修建一座拦洪蓄水灌溉大坝,以进一步改变长期以来农业完全靠天吃饭的状况。
摩苏尔,阿拉伯语的意思是“连接点”。历史上它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中间站,长期作为欧亚贸易陆路通道上的重要城市。现在,它仍然是伊拉克北方贸易交通中心,并有高速公路同叙利亚、土耳其和伊朗相通,从欧洲到西亚海湾各国的陆路联运货车日夜不停地经过摩苏尔。市内跨越底格里斯河的原有的两座桥梁,已不能适应日益繁忙的国内和国际交通运输的需要。因此,伊拉克政府决定修造一座新的摩苏尔大桥,邀请中国政府协助兴建。
我们走访了正在由伊、中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同心协力建造中的大桥工地。这里是一片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五个桥墩已矗立河面,第六个桥墩和两端的桥台在加紧施工。工地上塔架高耸,混凝土搅拌机发出隆隆巨响,运输车辆往来如梭。这座兴建中的大桥长达六百六十米,宽二十米,两边的引桥全长五公里。大桥建成后,将成为巴格达—摩苏尔高速公路以及通往各邻国的国际公路的枢纽。
大桥修建过程中,伊、中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同欢乐、共忧患,结下了新的友谊,工地上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事迹。
那是在一九七六年七月,伊拉克工人萨德等三人在大桥一号墩十米多深的沉井下作业,遇到河床的硫磺层,不幸发生硫化氢中毒,萨德刚叫了一声“救人”之后,三个工人都晕倒在井内。在井上工作的中国技工耿电正、吴灿英、赵景文三人闻声赶紧冲下井去。他们屏住呼吸,奋不顾身地进行抢救,终于将伊拉克工人兄弟全部救出沉井。赵景文因在井下耽搁较久而昏迷,耿电正和吴灿英在帮助赵景文上井后,也头晕目眩了。先后经过中、伊两国医护人员的抢救,萨德因中毒过深不幸牺牲,其余两名伊拉克工人和三名中国工人都已得救。伊拉克朋友在向我们谈这件事时,都高度赞扬中国工人舍己救人的精神。一位工人说:“我们阿拉伯有句谚语:困难识真知”。
一九七六年十月,正是底格里斯河水猛涨的时候,一天傍晚,眼看河水就要淹过三号和四号桥墩。两个桥墩间卷扬机站的器材马上有被大水冲走的危险。这时,中国工人立即组织抢救,从上游泅水到桥墩。四十多岁的中国老工人万根宝在快游到桥墩时,因水流过急,不幸碰在水泥墩上,胸部受伤,随即被水冲到河心的沙洲,沙洲被水冲击迅速消失,情况十分危急。这时,闻讯赶来的伊拉克工人沙拉汗,勇敢地跳进激流,游到河心,把万根宝救上河岸。沙拉汗这种不顾自己安危抢救中国朋友的高贵品质,受到中国工人的极大尊敬。当沙拉汗对我们谈起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满怀深情地说:“因为我们是兄弟。”热情接待我们的副省长萨米先生对这一切作了一个概括,他说:“摩苏尔大桥是伊、中两国人民共同建设的友谊大桥!”
新华社记者 熊仲琪(附图片)
在建设摩苏尔大桥的共同劳动中,中国老工人万根宝为抢救激流中的建设物资,被洪水冲走。伊拉克工人沙拉汗,奋勇跳到洪水中,营救万根宝脱险。图为万根宝(左)在沙拉汗家作客,两人亲切交谈,共叙友情。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