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平原造林 林茂粮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1-30
第3版()
专栏:

平原造林 林茂粮丰
新华社记者述评
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一九七一年华国锋同志主持召开的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以来,华北、中原等平原地区的绿化工作取得很大进展。许多地区实行农、林、牧统一规划,土、水、林综合治理,由“四旁”绿化向农田林网化发展。绿化规模由原来的一个队、几个队,发展到一社、一县、一个地区。“山区栽树,平原种粮”的旧传统正在被人们改变。不少社队呈现出林茂粮丰、六畜兴旺的喜人景象。
但是,就整个华北、中原地区来讲,平原绿化工作发展还不平衡。要从根本上改变历史给这个地区遗留下来的缺林少材的状况,还要作很大的努力。
华北、中原是我国主要农产区,又是煤炭等工业的重要基地。过去由于林木稀少,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长期严重影响着这个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国家每年都从东北调来大批木材。所谓“北木南运”,主要就是运到这里。因此,在这个地区植树造林,对于消除风沙干旱灾害,加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的提高,有着长远的重要的意义。
一提到平原造林,通常遇到的一个思想障碍就是“平原到处是农田,哪来地方种树?”现在,就请这些“无地种树论者”看看河南省鄢陵、民权两个县的过去和现在吧。
鄢陵县地处豫东平原老灾区,过去是“村无树,田无林,站在这村见那村”。现在,这里是“白天看不见村庄,夜晚看不见灯光,走路晒不着太阳,片片林网五谷香”。这个变化是鄢陵人民思想解放的结果。文化大革命以来,他们破除“山区栽树,平原种粮”的“老规矩”,大抓“四旁”绿化,把凡是能栽树的“四旁”隙地都栽上树。一九六九年全县实现“四旁”绿化。接着,又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把全县九十三万亩耕地,规划成七千多块,四周全部栽上树,大搞农田林网。这样,全县栽树达二千九百多万株,现在木材蓄积量约四十四万多立方米,实现了民用材自给有余。民权县的情况和鄢陵县差不多,不同的是,民权县在大搞“四旁”绿化的同时,还搞了风沙地造林,积极推广焦裕禄同志生前在兰考县提倡的农田里栽泡桐的经验,把全县适宜种植泡桐的八十一万亩耕地,全部有计划地间种了泡桐。现在,全县平均每人七十二棵树,结束了木材靠调入的历史,开始向国家提供桐材。
这两个县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平原地区搞绿化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
平原地区大搞农田林网化,特别是在农田间栽泡桐,会不会妨碍农作物的生长?这是平原地区开展绿化工作必须解决的一个认识问题。
河南、山东等地有关科研部门和广大贫下中农进行对比试验的结果表明,平原地区植树造林,是保障和促进农业、畜牧业高速度发展的一项重要建设,它的好处是:
一、大搞农田林网,可以减低风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调节农田小气候。人们都懂得遇到干旱用机器提水灌溉农田,却有不少人并不知道,生长在田间的每棵泡桐,都是一台不用油、不用电的“抽水机”。它可以从地下吸收大量水分,增加空气湿度。树叶蔽荫,可以减少土壤蒸发,提高相对湿度,为农作物正常生长创造适宜的条件。至于林网对农作物的不良影响,一方面可以用挖沟切断通向农田的树根,一方面对树冠下的庄稼偏施水肥、轮种作物,或选用泡桐等根深、叶稀的树种,把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据许昌农学院农田林网化研究组实地测定,林网边缘为减产区,占林网面积的百分之二点二,林网投影区为平产区,占百分之九点四,其他为增产区,占百分之八十八点四。总的说来,有林网保护的农田和没有林网保护的农田相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林网保护的农田是增产的。正如社员群众说的:“林网影响一条线,保护农田一大片”。
二、为发展农业、畜牧业提供大量的肥料和饲料。树叶可做饲料,又可肥田。据测定,刺槐、泡桐的树叶含氮量分别超过绿肥之王紫穗槐含氮量的一倍和两倍。一棵八至十年生的泡桐,一年的鲜叶达二百斤,相当于二十八斤半豆饼的含氮量。如果一亩地间种四棵泡桐,就相当于施一百一十四斤豆饼。难怪有人称泡桐为“田间氮肥厂”。
三、为巩固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资金。据计算,一棵十年生的泡桐,木材价值约为一百元。这就是说,每栽一棵泡桐,就相当于每年积累十元人民币。现在豫东的不少社队,林木的收入已经成为增加集体经济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泡桐又有“活银行”之称。
平原地区大搞农田林网的好处,已经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而是活生生的现实。那种“粮食不上纲,林业顾不上”、“粮林一齐抓,必有一头瞎”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事实说明,各级党委只要紧紧抓住揭批“四人帮”这个纲,努力克服农林对立的思想,深刻理解农、林、牧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真正把绿化造林工作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大搞农田林网化的积极性,就一定能使所在地区郁郁葱葱,林茂粮丰。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