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历史的教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1-30
第6版()
专栏:伦敦通讯

历史的教训
“应该记住历史的教训。”这是一名西欧国家的青年在参观伦敦帝国军事博物馆时,看到二次大战前的许多档案材料后的留言。
伦敦帝国军事博物馆是英国大型的博物馆之一,主要展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文物资料。
博物馆有一间文件陈列室,虽然面积不大,但展出的文件和陈列的方法却很引人注目。其中一份历史文件是:一九三八年九月,当时担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和法西斯德国头子希特勒在德国慕尼黑签订的《英德宣言》。博物馆在介绍当时签署这个宣言的说明文字中,表达了对绥靖主义的谴责。它写了这样的过程: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九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开会。英国首相张伯伦同意法西斯德国从十月一日起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承担义务说服捷总统接受会议的决定。希特勒所作的“让步”,只是同意建立一个国际委员会对该地区的有关争议问题进行监督。九月三十日,张伯伦与希特勒会晤时声明:“如果我们发表一项声明,表明我们之间的协议,将对我们两国以及全世界有利;良好的英德关系必将导致欧洲更大程度的稳定。”张伯伦的声明构成了《英德宣言》的基础,希特勒以“明显的热情”签署了《英德宣言》。张伯伦回到伦敦时,手里挥舞着《英德宣言》走下飞机。在首相府前,他向人们讲话说:“我相信,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展出的说明文字接着指出,后来担任英国首相的邱吉尔痛斥《英德宣言》是“完完全全的失败”。而实际上,慕尼黑协定墨渍未干,“不到一年的时间,英德开战了”。就在《英德宣言》左侧,陈列着另一份文件,是希特勒一九三四年九月在德国纽伦堡的讲话。在这个讲话里,希特勒声嘶力竭地叫喊:“毫无疑问,德国今天的生活方式,在今后几千年里都将是确定不移的”。这就充分暴露了希特勒的狂妄野心。
在另一间陈列室里,展出的图片显示一九四○年希特勒发动闪电战和不列颠空战的情景,以及英、法联军狼狈溃退敦刻尔克,尸横遍地的状况。在展览大厅的前廊里,展出了当时英国的招贴画,画上写着醒目的口号:“希特勒不会预先警告我们”,“英国是烧不光的”,“生产自己的粮食”,“不要糟踏一颗粮食”。当时这些招贴画曾经起了动员群众提高警惕,加强信心,抵抗法西斯的侵略的作用。
据博物馆的《手册》介绍,有关希特勒第三帝国的兴起,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等文物资料,尚在整理中。目前展出有关二次大战的文物数量有限。尽管如此,从已展出的少数文物,已经足够勾画出一幅清晰的轮廓:绥靖主义者鼓励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其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希特勒侵略者虽然猖狂一时,到头来终于落个可耻的下场。这难道不是历史的教训?
从慕尼黑协定到现在,还不到四十年。历史固然不会照原样重演,可是却常常出现惊人相似之处。
当年,张伯伦和希特勒之流搞了个慕尼黑协定,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今天,西方也有些人在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采取绥靖主义政策,幻想苟安,有人还想把苏联这股祸水东引。可是勃列日涅夫之流的野心比当年的希特勒还要贪婪,扩军备战的规模比希特勒要大得多。希特勒指望通过战争重新瓜分世界,而勃列日涅夫之流则企图独霸世界。当年希特勒德国发动战争时,拥有一百五十二个陆军师,三千六百辆坦克,二千七百架飞机,而今日新沙皇已经控制了二百多个陆军师,五万多辆坦克,九千多架飞机,三百多艘潜艇。当年的绥靖政策未能挡住希特勒的战争步伐,今日的绥靖主义者又怎能填满苏联新沙皇称霸世界的欲壑呢?当年,希特勒法西斯分子的铁蹄几乎践踏了整个欧洲,却未能逃脱覆灭的命运。现在,苏联霸权主义者耀武扬威,张牙舞爪,其实只能吓唬那些神经脆弱的人,他们的下场也绝不会比希特勒更好一点。
本报记者 许庆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