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正确使用祖国语言,认真改进报纸文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6-29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正确使用祖国语言,认真改进报纸文风
《人民日报》不但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向人民群众进行语言规范化教育。但据我翻查,《人民日报》在运用语言方面还存在不少混乱现象。仅以一月十五日到三月五日一个多月《人民日报》发表的部分文章、报道(不包括新华社稿)为例,分述如下:
一、提法不妥,不合规范
这是指对一些事物的提法,包括对一些单位的称谓欠妥当。此外,把一些词语用法不合规范、体例不统一的情况,也放在这个题目之下。
二月十一日第三版《苏区干部好作风》中,“福建省上杭县毛主席才溪调查纪念馆”,应为“福建省上杭县‘毛主席才溪乡调查纪念馆’”。
二月五日头版《清华大学揭批“四人帮”斗争获重大进展》一稿提到“向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献礼”,这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应为“全国科学大会”。
二月七日第六版《延水长流纺车转》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的正式全称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二月十二日第三版《力争今年大豆丰产》中用了“公分”一词。按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国务院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规定,应使用“厘米”。“公分”是早经废除的计量单位名称。
二、缺乏准确性
这里包括不注重语法、修辞和逻辑,表达不准确、词不达意及不合逻辑等情况。此外,形容、比喻不当,以及时间、数字计算不准也归在这个题目里。
“我撩开身上被刀捅的伤疤”。(二月十三日第四版《对“四人帮”恨得深步子才能迈得正》)“伤疤”怎样撩开?
“我对孩子的病能否治好已失去信心。”(二月十四日第四版《他分担了我的焦虑》)作者原意显然是“我对孩子的病能治好已失去信心。”
关于非洲的人口,二月二十七日第六版《漫谈非洲的民族和语言》一文明确提出:“非洲现有人口四亿零一百万(一九七六年)”。事隔两天,三月一日第六版的本报评论员文章《非洲大陆动乱的根源》却仍提“三亿多非洲人民”。
三、文理不通
这里包括句子结构残缺、不合语法,词语配搭不当,语义晦涩费解、重复累赘等语病,以及用词不当的情况。
“距七连较远或更偏僻的牧民们”。(一月十八日第四版《草原上的“货郎站”》)无论是“距……更偏僻”或“更偏僻的牧民们”,都不通。
“去年粮食产量比起美李统治时期,增产四倍。”(一月二十四日第五版《“青春之城”纪行》)“产量”“增产”语义重复而且不通,应为“增长四倍”。此类例子甚多。
“比较普遍地引起嘉兴地区有些单位的注意。”(一月十六日第三版《主攻方向放在“水”字上》)既然是“普遍”,就不只是“有些”,自相矛盾。
四、错别字
举例如下,后面括号中的为正。
“溶铅铸字”(熔)(一月十八日第六版《英伦见闻》);
“箭拔弩张”(剑)(一月二十二日第六版《鲜红的请帖》);
“机体”(肌)(二月十六日头版《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
此外,结构助词“得、地、的”不分及滥用标点符号的情况亦不在少数,其中严重者引起歧义或意义全非。
文如其人。文风反映了作风。前面列举的问题中许多不就是由于编、排、校不认真造成的吗?延安整风时,毛主席指出过:“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后来,毛主席在谈报纸工作时,又说过:“报上常有错字,就是因为没有把消灭错字认真地当做一件事情来办。”只要认真去做,文风方面的许多问题并不难发现,也不难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