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谈谈世界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7-03
第6版()
专栏:

谈谈世界语
谢玉明
现在世界上的语言约有三千种。语言的隔阂直接影响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和艺术交流。能否创造出一种共同的语言,在世界上通用呢?早在公元二世纪,罗马哲学家、医学家盖仑,就研究过共同语方案。以后,英国哲学家培根(一五六一——一六二六),法国科学家笛卡儿(一五九六——一六五○)也为此发出过强烈呼吁。截止一九二九年,先后出现过三百一十一种共同语的方案。
一八八七年,在波兰华沙出现过若干本用俄语、波兰语、德语、法语和英语解释的一种新文字的教科书,名叫《希望者博士的国际语》。它是由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创造的。柴门霍夫童年时所居住的小城里有四个民族,说四种语言,彼此间常常因语言不通而发生误会甚至殴斗,这使他从小立志要创造一种共同的语言,让大家都能接受。他刻苦学习俄语、乌克兰语、波兰语、英语、德语、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从中找出共同的规律,创造新的文字,并吸取国际化的词根和前后缀组成新词汇。一八七八年,大功基本告成,柴门霍夫就同几位朋友一边实践,一边修改。他们用这种语言创作和翻译,先后译了不少世界名著,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果戈里的《钦差大臣》等,在一八八七年公诸于世。这种国际语一共有二十八个字母,拼成的单词,发音清楚,形音永远统一,重音固定,语法简单,有固定的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词尾。名词没有性的区别,动词不变位。它的逻辑性强,易学易用。
后来,虽然也陆续出现过一些其他方案,但都没有柴门霍夫的这个方案完善。因此,柴门霍夫的方案很快就流传开来,并且用“希望者”(Esperanto)作为它的名称。我国早期音译为“爱斯丕兰多”,后来通称世界语。
一九○五年,在法国布伦召开第一次寰球世界语者代表大会。第二次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分子疯狂掳杀世界语者,焚毁世界语刊物。柴门霍夫的后代也惨死于集中营。但是,仍然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学世界语。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也是在那时成为世界语者的。一九五三年,铁托总统接见一个世界语代表团,在翻译之前,他就点头微笑,示意他会世界语,这使大家吃惊。最后他说:“我全能听懂。我是在监狱里学的世界语”。
在我国,一九一一年就有人学世界语。三十年代,不少人利用世界语对外报道中国革命,对内介绍各国文学。爱罗先珂的某些童话是由胡愈之从世界语译成中文的,孙用译过《保加利亚短篇集》、《上尉的女儿》等,巴金译过世界语原著《秋天里的春天》,等等。当时,延安也有人学世界语,并举行过展览会。毛主席于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九日为展览会题词:“我还是这一句话,如果以世界语为形式,而载之以真正国际主义之道,真正革命之道,那末,世界语是可以学的,是应该学的。”这个光辉题词给我国世界语者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以后油印出版了《延安世界语者》。鲁迅对世界语是一贯支持的。他公开宣称“我是赞成世界语的”,它“可以由此联合世界上一切人——尤其是被压迫的人们”。
现在,我国有世界语月刊《中国报道》,发行到世界各地。也先后用世界语出版图书几百种,其中包括《毛泽东选集》、鲁迅著作以及图片画册等。国际广播电台有世界语广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