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干部作风改变了 生产上去了——台州地区干部新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0-03
第2版()
专栏:

干部作风改变了 生产上去了
——台州地区干部新风
记者最近在台州地区农村采访,所见所闻,感到这个地区干部作风有了很大的改进。从地委到县委,深入实际的人多了,会议减少了,而且会开得短,开得生动活泼,解决问题。这个地区去年粮食增产三亿四千多万斤,实现了“四年减产一年补”的目标,今年春粮亩产又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同干部作风的转变是分不开的。
反骄破满的现场会
今年台州地区一百八十五万亩早稻,基肥足,密植适当,管理及时,长势喜人。在一片为早稻啧啧叫好声中,地委书记徐永三到黄岩县路桥区作调查,发现有些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只看到早稻长势好的一面,看不到生产上还存在着薄弱环节的一面。例如,有些田块搁田没有达到标准,不是开深沟搁田,而只是放水搁田,这样就不能控制早稻的无效分蘖,弄不好后期还会出现倒伏。还有的干部思想麻痹,对防治病虫害抓得不紧。不少干部没有考虑到如何及早动手为晚稻丰收创造条件。
发现这些问题之后,徐永三就帮助路桥区委开展思想整风,引导他们认识盲目乐观的危害性,树立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夺取全年丰收的思想。这样,很快在全区掀起了狠抓早稻管理和为晚稻积足肥料的热潮。
路桥区的问题及时发现了,解决了,并且对整个地区有指导意义,地委就决定在这里召开现场会。县、区干部们在路桥区看到早稻管理得很精细,看到一个个积得满满的田头沤肥坑,又听了路桥区委和一些社队干部谈他们反骄破满的体会,普遍认为这是在关键时刻下了及时雨,吃了清醒丸。今年,为了夺取早稻丰收,台州地委先后三次开过这样的现场会,引导全地区干部不失时机地抓住生产环节,及时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群众称赞这种会时间短,准备充分,有看有听,见事见人,生动活泼,这是领导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第一线的结果。
新作风来源于新思想
台州地区的干部作风是怎样转变的?地委认为,最关键的是抓住两条:一是砸烂“四人帮”的精神枷锁,解放思想;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台州地区是受“四人帮”破坏的重灾区,全地区粮食生产在一九七六年之前曾连续四年减产。粉碎“四人帮”后,地委提出了“四年减产一年补”的战斗口号,摆在地、县两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在任务重,压力大,工作头绪多的情况下,有的领导干部一度忽视了深入实际,而是靠开会来指导工作,出现了“喊在嘴上,写在纸上,泡在会上”的现象,工作反而落不到实处。还有的干部开会讲话小心谨慎,做事迈不开步。也有的同志开会只图形式,不讲实效,贯彻上级指示不结合本地实际去解决问题。
地委分析了这些问题,认为这是“四人帮”流毒没有肃清的表现。于是,地委引导广大干部积极投身到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去,肃流毒,治“内伤”,大摆形式主义的危害,深挖干部作风不正的根源。与此同时,地委领导干部还亲自作出样子。地委书记徐永三在一次会上作一个多小时报告,有时要花十多天时间去作调查研究。他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事迹,在全地区流传着,许多干部都自觉向他学习。
新风树立以后
现在,台州地区各级干部纷纷深入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调查研究,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干部种“指挥田”的多了,蹲点和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多了,瞎指挥的少了。在台州地区的温(岭)黄(岩)平原、仙(居)天(台)山区和玉环半岛上,各级领导干部亲自参加种植、管理的“指挥田”星罗棋布。在“指挥田”里,地、县、区、社干部和农科人员一起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探索高产稳产的途径,为大田生产作出示范。通过“指挥田”带动“丰产方”,又通过“丰产方”带动大田。这种“指挥田”所起的作用,比把干部集中起来听长篇报告所起的作用大得多。今年,从地、县、区机关下去的干部、职工有五千多人,他们同广大社员并肩战斗,抢收抢种,奋战旱魔。三门县委坚决精简会议,克服“五多”,县委领导干部轮流下乡当社员,在劳动中了解社员在想些什么,生产上的问题在哪里。主持县委工作的副书记滕时科,带着蓑衣、斗笠、扁担,首先下去。其他常委也分别下乡蹲点,参加劳动。在县委领导带动下,三门县干部参加劳动蔚然成风,农业生产也很快有了起色。天台县委书记王寿德带领干部、技术员和有关区、社党委书记,参加水利工地劳动,大大促进了水利工程的进度,使灌区大片土地得到了及时灌溉。黄岩县委书记梁鸿铭、副书记高仁涌在下陈公社南洋大队第四生产队劳动期间,虚心向老农、技术员学习,了解到施用钼酸氨对于绿肥的增产作用很大。他们马上采取措施,大力推广。据事后调查,喷施过钼酸氨的绿肥作物比没有喷施的,亩产增加一成以上。
新华社记者 沈世纬 郭说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