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鱼捕到手 要吃到口——舟山渔民的呼声和建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1-02
第2版()
专栏:

鱼捕到手 要吃到口
——舟山渔民的呼声和建议
入冬以来,舟山群岛千帆竞发,投入一年一度最大的带鱼汛。六万多渔民在寒风急浪中开始了这场近五个月的捕捞作业。
不久以前,我们访问了舟山渔区。这里的干部和渔民们一见记者,就喜气洋洋地相告:春、夏、秋三汛已有六百四十多万担鱼货捕捞到手,比上一年同期多百分之五十二,加上冬汛,全年捕鱼量可达到丰收水平。
我们在著名的沈家门港停留的时候,恰巧是人民日报社论《千方百计解决吃鱼问题》发表的那几天。渔民正在热烈议论吃鱼问题,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个强烈的呼声:“鱼捕到手,要吃到口!”他们问记者知道不知道:长期以来,这里每年捕到手的鱼,有一亿斤成了肥料,近两亿斤不得已腌成咸鱼、晒成鱼干和磨成鱼粉,能够保鲜外运的不过半数。
这笔很大的经济损失是怎样造成的呢?水产部门分析说,这是因为捕捞和加工严重脱了节。捕捞已经基本实现机帆船化,加工却处在“一把刀,一把盐”的落后状态。每届渔汛,常有一千多对机帆船出海,带冰生产的只有十分之二。捕到的鱼,有不少在回港途中就开始变质。夏秋两季,一两小时内鲜鱼成了臭鱼,只得倒回大海。如果碰上鱼汛旺发,每天有成千上万担鱼到港,连水产公司也来不及冷冻保鲜,经常发生大量烂鱼现象。
烂鱼的现状有办法改变吗?这里谁都说有,都说并不难:只要在舟山建立相当于五座万吨冰库
(每座冰库制冰和冷藏量各五千吨)的多座冷冻加工厂,年产冰二十四万吨,让每对渔船每十天带冰十吨出海,边捕边冷冻,鲜鱼就可以源源外运。但是,这件事呼吁了多年,去年才有一座舟山水产冷冻加工厂在普陀县开始试生产。这个厂要不是停工待料,一年多就可建成投产,每年利润为三百万元左右,三、四年内就可将国家的投资一千二百万元全部收回来。
那么,为何所需冰库不能一气呵成,难道六千万元投资太大了吗?渔区的同志说,烂鱼的损失要比这大得多!仅以每年变成肥料的一亿斤鱼计算,一年的损失就是一千多万元,够盖一座万吨冰库的费用。渔民对这笔损失很心痛,想早点挽救回来。有的大队冬季储存天然冰,搭建草篷式的土冰库;有的利用集体积累和外贸收入,建三、五十吨的小冰库。不过,单靠渔民自己这样干,还要等十年八年全部渔船才能带冰生产。何况渔业投资逐年加大,渔民已经感到负担不起了。
这里又有一个令人难解的矛盾现象:国家也因鱼货保鲜不好年年亏损,却不能拿出钱来盖冰库。我们特意到北京市驻舟山的水产工作组去打听一下情况。一位驻舟山十多年的同志告诉记者,他们也为冷冻保鲜问题解决不了而苦恼,北京市水产公司每年租船带冰南下,到沿海各省收购鱼货,有时在路上冰就化了,不少鱼货由于没有及时冷冻,质量不佳,运回来要降价出售,加上其他的原因,一年的亏损多达二千一百万元。他说,用这笔钱在舟山就地建冰库,对北京也有利,国家可以扭亏增盈,捕鱼人和吃鱼人都会高兴。然而,北京和浙江是两个不同的行政区,政策性亏损与渔民的亏损又是两码事,这件实际上合理的事,因为“不合法”而多年办不成。
为了说明渔船带冰生产还有更多的好处,一些老渔民给记者算了一笔细帐。他们说,按一斤冰可保鲜一斤鱼计算,所费是所得的十六分之一,国家收益很大。他们还说,“鱼汛一刻值千金”,如果带上冰,每对船一水(半个月为一水)可以多捕两万斤鱼,一年能增产二十万斤,每对船可以增收二万六千元。同时,卸货次数减少了,每对船一水可省五桶柴油,一年就是一百桶,成本可降低三千元。再总起来看一看,舟山渔区一千三百多对机帆船,只要都能带冰生产,每年可多捕二亿斤鱼,可增产节约五百多万元。这对于改变渔区收入状况,是一个很切实的措施。
“鱼捕到手,要吃到口!”这个呼声很值得注意。千方百计解决吃鱼问题,冰冻保鲜就是重要一计。迅速把必需的冰库建起来,这是建设现代化舟山渔业基地的第一步,这里的渔民抱着迫切的希望!本报通讯员 郭林吉 本报记者 虞云达 钟立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