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怎样把西北黄土高原建设好?——部分林业科研人员座谈纪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2-03
第2版()
专栏:

怎样把西北黄土高原建设好?
——部分林业科研人员座谈纪要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童大林、鲍彤和石山写的关于西北黄土高原建设方针问题的两篇文章,并建议科技工作者展开讨论。最近,国家林业总局邀请了林业科研等部门的学者和科研人员,就西北黄土高原的建设方针问题进行了座谈。下面是本社记者根据座谈整理的摘要。
西北黄土高原的建设方针
应以林牧为主
马杏绵(林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我赞成童大林等同志提出的西北黄土高原建设以林牧为主的方针的建议。因为确定一个什么样的方针,要看解决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和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西北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早已遭到破坏,长期遭受无穷尽的生态性灾难。以农为主,已是恶性循环,每况愈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彻底改变这一地区的现状,就应改变以农为主的方针,实行以林牧为主的方针。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实行以林牧为主的方针后,能不能尽快改变这里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呢?我认为完全可能。以林业为例,在我国大面积成功的例子不止一处。
二十多年来,同样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生态性灾难地区——雷州半岛,已造林三百六十万亩,现在整个半岛变成了绿色海洋,不仅改变了自然环境,而且保障了农业增产。河南省黄河故道也是全国闻名的老灾区,由于大搞造林绿化,二十年来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标志就是出现了园林化村。目前的发展趋势正由一村、一队、一社、一县向一个地区发展,村、社、县、乃至地区之间园林化正在形成有机联系,必将向更大的范围引伸。这一地面上的绿色连锁反应,今天是“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基础,而明天必将为这里的人民创造出享之不尽的绿色源泉。
雷州半岛、黄河故道大力发展林业,可以改变面貌,西北黄土高原也应当是能够做到的。
以林牧为主也要因地制宜
宋朝枢(林业科学院森林植物研究室主任):童大林等同志提出的西北黄土高原的建设方针,我是赞同的。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确要考虑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
黄土高原面积达二十七万平方公里,地形复杂。根据我和一些科学工作者对这里多年的调查,应按不同类型,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大区:
一、黄土塬地区。塬地主要有甘肃省的董志塬、早胜塬、长武塬,陕西省的洛川塬等。这一地区的特点是塬面平坦,水土流失较轻。但塬地由于流水侵蚀,大部分已被深沟所分割,沟道面积逐渐扩大,如不加速治理,将来也会变成黄土丘陵。这一地区塬面应实行以农为主,自给有余,林牧为副,自给自足的方针。塬面营造农田防护林和塬边林带,实行草田轮作;沟谷则以林为主,待树木成林后,可作林地放牧。
二、黄土丘陵区。这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的一个地区,约占百分之六十五。由于自然界的长期侵蚀,造成许许多多的沟谷,沟谷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形成黄土高原特有的梁、峁、坡、沟、壑的地貌类型。以陕西省为例,大致在富县以南侵蚀程度较轻,为高原沟壑区,富县以北侵蚀严重,为丘陵沟壑区,也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这里应以林牧为主,自给有余,农业为副,自给自足。具体则应在梁、峁顶部及坡的上部发展林业;梁、峁坡面下部修梯田,实行林带草带结合或草田轮作;在沟底应打坝淤地造良田,有的地区可实行果田或果菜结合;河川地则治河造田,建成高产的基本农田。但在治理时,必须象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大队和山西省河曲县曲峪大队那样,采取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坡沟兼治,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行“三三制”,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如果仅在沟川打坝造田,不治坡面,结果坝被冲垮、良田被冲毁、水库变泥库,这样的经验教训不少。群众说得好:“水是一条龙,先从顶上行,治下不治上,结果一场空。”
三、黄土山区。黄土高原还有少数高出高原数百米并覆盖一层黄土的山地及半石质山地,如山西省的太岳山、吕梁山,陕西省的黄龙山、乔山、崂山,甘肃省的子午岭、陇山,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六盘山等。这里目前尚有一定面积的天然次生林
(俗称稍林)。总面积仅占黄土高原的百分之二,均为水源涵养林。无疑宜以林为主,以林带牧,兴畜促农,牧农自给。但当前的问题是不断向林区蚕食。如甘肃省的子午岭,近几年来,毁林开荒,林区面积缩小了二十多平方公里。陕西省黄龙县仅一九七八年就毁林开荒四万亩。目前黄土山区首先应严禁毁林开荒,保护好现有森林。
树木是多年生植物,经济价值比牧草和农作物都高得多,而且一次投资,多年受益。目前亩产粮食只有几十斤的耕地,种粮食已远不如种树有利。种一亩树林,每年平均生长零点五至一立方米木材,就是几十元,在“四旁”种速生树种杨树等,一株一年就生产一元钱。林地既是牧群良好的放牧草场,又能解决水土保持、改良土壤、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群众总结后形象地说:“山上栽上树,好比修水库,天涝它能吸,天旱它能吐。”
黄土高原如果能在一九八五年或稍长一些时间,逐步实现每人平均两亩农田,三亩牧草,四亩树林,它的落后面貌必将大大改观。时不待人,我们应该迅速地把这项工作抓起来。
宜什么搞什么,水土保持是关键
杨含熙(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要在搞好水土保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如果水土冲刷不停下来,什么都是空话。不仅农田要注意水土保持,林地草地也有个水土保持问题,不是说种了林草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不合理的林业、牧业也要引起水土流失的。我建议:国家最好能成立水土保持总局,西北每个省、自治区也要建立相应的机构;要制定全国水土保持法律;应该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水土保持会议,重点解决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只有经过国家通盘考虑,明确责任,共同抓综合治理,才能迅速见效。各自为政,东打一枪,西打一枪,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甚至劳民伤财,这是为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过的。
粮食和水的问题很值得考虑
程崇德(国家林业总局造林局副总工程师):我认为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粮,二是水。不管生产方针确定以什么为主,首先都要解决吃饭问题,与此相关联的是人口增殖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口粮和生活水平已经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了。要改善这种状况,既不能全靠调进粮食,也不能实行移民,只有下力量改变广种薄收,使吃饭有保证,同时可以把退耕腾出来的土地,发展林业与牧业。这就要有一定时间的过渡时期,即休养生息。在这段时期内,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进行调查,实事求是地一个队一个队的确定口粮标准,应该减免农业税的就减免农业税,应该不卖余粮的就不卖余粮,应该调进粮食的就调进粮食。国家在资金、水利、机械、化肥、良种、技术等方面应该扶持的,就积极扶持,还要严格控制人口增殖。
其次是水的问题。这一地区全年降雨量不多,且又集中在夏季,往往是无雨旱灾,有雨涝灾。目前灌溉条件很差,多数地区不宜打井、不宜开渠,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能指望靠南水北调,所以当前除了要搞好水土保持以外,如何增加生产用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很值得考虑。
以牧为主的方针不宜采用
刘家声(国家林业总局造林局工程师):为了改变黄河中游地区落后面貌,中国科学院石山同志提出以牧为主,兴畜促农、农林牧全面发展的方针。我个人认为以牧为主的方针不宜采用。这里提出来,与石山同志商榷。因为这样一个失去发展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地区,干旱而又水土流失严重,种植牧草也不见得到处可以长起来的,即使能成活,产草量不会很高。更重要的是只有靠发展林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完全控制水土流失。据科学测定,这一地区森林覆被率达到百分之五十左右以后,才谈得上种草,大力发展畜牧业。
我的看法是:在这个地区结合林业和农业的发展,因地制宜,适当种植牧草,发展一些以圈养为主的牛羊等牲畜是可以的,也是完全应该的。发展得过多了,一则饲草不易跟上来,二则改良细毛羊能否适应这个地区山高、坡陡的环境,还有待研究。实践证明,当地山羊不能多发展,它破坏植被,促使水土流失,经济价值也不高。
建议尽快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刘广运(国家林业总局政策研究室负责人)、范济州(原北京林学院教授):改变黄土高原的面貌,确定正确的治理方针是十分重要的,科研单位要当好参谋,但决定权在党政领导手里。建议国家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迅速抓起来。不要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以成立西北林业研究所为例,讲了七、八年也成立不起来,老议而不决怎么行呢?
在这里,我们认为应该重视当地农林科技人员的作用。他们有一定的科技知识,又熟悉当地的自然情况,在改造黄土高原的事业中,是一支很可贵的力量。但当前许多科技人员不能专心致志地从事本职工作,这是对人材的很大浪费。应当向各级领导呼吁,尽快改变这一部分同志的处境。另外,西北许多农业院校应增设相应的专业,积极培养这方面的人材。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